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等机构在浙江省东阳市联合召开了慢性病创新服务试点暨专家论证会。作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性病创新服务试点项目在大会上正式启动。来自国内15个省、市、计划单列市疾控中心和部分试点地区相关负责人到场参会。
数据显示,我国确诊慢性病患者达2.6亿,疾病负担约占医疗总费用的70%,是广大人民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201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启动“慢病创新服务模式研究”战略合作,并在中科院的立项支持下开展了“慢性病智慧服药(SCP)管理工程示范基地建设”。该项目通过借鉴HMO(健康维护组织)、PBM(药品福利管理)等国际前沿的健康服务管理模式,依托中科院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及其综合技术优势,旨在提高慢病患者服药依从性,逐步解决诊疗服务与健康数据的碎片化问题,从而实现降低慢性病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控费双重目标。
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成介绍,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智能包药机器人、链式慢病服务平台、智能药盒等相关智能设备及管理分析系统的第一阶段研发工作,并先后在重庆荣昌、浙江东阳两地的试点中取得初步成效。
其中,项目的创新服务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个性化药品分装。基于自主研发的智能包药机技术,建设县域慢性病服药管理中心,根据医嘱和处方,按照“统一品规、目录共享、一站配齐”的路径,以“周”为剂量单位,对慢性病患者开展个性化药品分装。二是精准化服药管理。利用服药管理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终端,建立个人虚拟药瓶,记录服药行为,实施线上与线下协同的服药依从性干预,并通过对疗效的动态分析,向患者提供“一键续药、一站配齐”等精准化服药管理。三是无缝式健康服务。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依托动态连续的服药信息,并联居民健康档案,串联个人医疗健康行为,建立慢病链式服务网络,开展数据共享、机器学习、交互设计,赋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力区域医联体建设。
“创新性的慢性病管理服务模式将能够很好地解决慢病患者错服漏服药物的现象。”东阳市人民医院作为项目首批试点,该院院长应争先表示,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一模式有助于逐步优化老百姓的用药行为,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优化治疗方案降低药品消耗,甚至降低药品包装和流通成本,从根本上控制慢病的管理成本。
“正因为在东阳的试点取得了预期中的良好效果,我们计划将于今年起在全国10个左右区县开展新一轮更大规模的试点。”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党总支书记李志新表示,随着试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施经验的不断积累,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加快向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逐步推广应用的步伐。(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