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淮兴隆
中华民族五千年,
大小瘟疫未间断;
记载远超八百次,
血雨腥风多灾难;
望闻问切把脉诊,
文化自信最关键;
不为良相做良医,
悬壶济世植民间;
新冠肺炎虽凶顽,
国粹宝库给答案;
黄帝内经早有曰,
正气存内邪不干;
伤寒论中又阐述,
邪不空见必有奸;
医源于易应超越,
调和致中守理念;
民族担当需中医,
院士专家争攻关;
第一时间喝汤药,
按摩针灸太极拳;
心理疏导八段锦,
辨证施治经方款;
中医援鄂五千人,
进驻接管多家院;
山西等地获点赞,
团队担当敢为先;
确诊病例零死亡,
医疗人员零感染;
武汉医院三重患,
回生幸遇刘清泉;
参与救治六万余,
轻患转重尽阻断;
八仙过海显神通,
有效遏制疫扩散;
治愈事实胜雄辩,
或迎中医新发展。
注解:
1. 在甲骨文中,就有“疾年”的记载,其指的就是瘟疫。在《周礼·夏官·司爟》中,又称为“时疾”。
此种传染病之流行,因多发于囚徒奴隶之中而称“温”。“温”本作“昷”,是囚犯或奴隶的代称。《诗经·小雅·小宛》言:“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至战国时开始,把“昷”字加水旁为“温”字了。如楚国宋玉《风赋》言:“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因温病多起于国囚徒牢狱中,故又有“牢温”之称。这是西晋以前的病名。南北朝以后,“温”字作为传染病的字创演为“瘟”字,当时把人或牲畜家禽所生急性传染病称为“瘟”或“瘟疫”。例如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当时的人“以五采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
急性传染病每多发于兵役之中,故又称“役病”。在战国时代,就开始把“役”用广旁字改为“疫”字了。例如《札记·月令》即有“果实早成,民殃于疫”、“诸蛰则死,民必疾疫”之语。故《说文》云:“疫,民皆病也。”
该条选自孟庆云《 瘟疫与中华民俗文化》一文,原载于巜中医文化》,作者系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2. 在甲骨文中,我们已能看到早期所采取的措施。例如卜辞有“疾,亡入”,意为不要接近病人,可能因为得的是疫病。
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多不胜数,《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辑录1840年以前就有826条记录。
该条请详参《求是》2020年第4期郑洪巜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一文,作者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3.正气存内邪不干,引于巜黄帝内经》中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4.邪不空见必有奸,引自张仲景巜伤寒杂病论》“邪不空见,中必有奸”。
《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东汉末三国初医学家张仲景(约150~219年)所著。后经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编辑整理分成《伤寒论》(10卷)和《金匮要略》(6卷)两部,流传至今,后世称这两部书为“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