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中医头条 > 正文

中医疑难病辨治规律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1-04-01 16: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医辨治疑难病,应当病证结合、辨证为要,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而宜)、逐机而治,和顺功能、动态调整,心身同调、重视医护;正确辨识把握疑难病的特点,从错综复杂的发病条件及疑似难辨的临床表象中,知常达变,以常识变,以“和”识“变”,识“和”辨“不和”,抓住人体内外、阴阳、脏腑、气机、身心失和与不和的关键病机,主以“和调”之法治之;勿求速效急效,慎用峻猛方药,多宜逐解网结,以调达和。同时,注意邪实危急重者,当急攻其邪;正气虚弱至极者,速补其至虚。

  准确把握疑难病的特点

  疑难病的基本认识

  疑难病,中医常言其为疑难杂病,或称之为疑难病证,或言之为疑难杂证。细究之,疑难杂病,可有疑难病与杂病之不同。

  疑难病,即是临床表现疑似难辨,用单一的辨病或辨证方法难以辨清,诊治较难的特殊之病。一般而言,大凡具有“难诊、难治、难愈”,或是“少见、罕见、疑似”,或是“夹杂太甚、复杂多变”等特点之一者,均可归为疑难病。

  杂病是中医学特有的一个范畴,主要指分类与归类较难,治法较广,不易归入传统或一般类别中的病证。传统上多指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体系以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科之外的各种病证。

  临证时,亦可见不少危急重症也较为难治,但宜归入“急(重)症医学”范畴。因其诊治有着许多特定要求,不纳入本文所论范畴。

  疑难病特点及其成因

  由于成因(诱因、发病条件)及其病机较为复杂,疑难病具有非典型性、疑似性、罕见性、危重性、多样性、交叉性等特点。

  其主要成因多为:一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增多甚而恶化。癌症、过敏性疾病、结石病等增多即是例证。二是社会环境变化及竞争加剧,难治难愈的心身性疾病越来越多。三是生活方式的负性因素增多,如过劳、过逸、过食(饮食结构不当)等。四是惰性心理因素增多。五是疾病谱不断变化。新发疾病不断出现,或有的常见病的发病特点、阶段特征、发病年龄已不明显或不典型。六是盲目治疗或失治、误治、过治的医源性疾患增多。七是微观、超微观或多学科的超前诊断发现的特殊疾病越来越多,但多缺乏系统的诊治规范。民众遇此状况,多选择中医药诊治,但中医“无证(症)不辨”而诊治皆难。

  疑难病诊治难点

  诊断不易 病情复杂,病机多变,临床表现非典型性突出,疑似病证较多;多种疾患多个证候相兼并现、交织缠绵,辨病辨证不易;发生率较低且病证罕见特殊;缺乏传统理论依据或诊断标准;微观检查异常但临床表现不明显,中医诊断缺乏辨病、辨证诊断的依据。

  治疗较难 不易明确治疗的切入点,影响治疗的精准度;治疗需要兼顾解决的问题较多而难择重点;病多沉疴缠绵,治难速效急效;缺乏可资借鉴的治疗方案或经验;缺乏疗效标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时效性与量效关系较难把握。

  预后难测 由于其发生几率较低,医者对其病变规律认识不足,有的较易复发,较难把握其预后,系统的治疗与康复较难。

  病因病机关键在于失和不和

  主要发病学关系及其特点

  多因致病,杂合而成,邪正盛衰多变,人体失和不和,是疑难病最基本的病因及发病学关系。其关系十分复杂,常为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或一因伤多脏,或多因伤一脏;或一因致多种病性,或多因成一种病性等。

  分辨其发病学关系及其特点,应当注意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其病机关系。一是病因多来源、多样化、多属性。二是病位的多部位发病与多脏腑受损,出现多系统、多功能的异常。三是病性多样化,很少单一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多为寒热、虚实相兼。四是病势多危重急难,变幻难测。五是病机关系错综复杂并呈现多样化、网络化。在其病机联系多样化、网络化的关系中,病就是一条条线,证就是网络化病机联系中的一个个“网结”、“关键点”。因此,疑难病大多需要病证结合而论治。六是复杂病机多引致证候表现的相兼、错杂、转化、真假。

  主要病因病机

  疑难病的关键病机主要为人体内外、阴阳、脏腑、气机、身心失和与不和,病因病机关系主要为以下十一类。

  内外合邪 其或为外邪引动人体素有痼疾,或外邪与体内痼疾同时发作,或人体正气不足而致外邪侵入。此外,尚有不内外因的情志不畅、心理失衡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往往促进或加剧疑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内邪为患 内生之邪形成于人之体内,直接损及脏腑、气血、阴阳,为疑难病重要之病机。其与从外界的致病因子――外感六淫邪气的属性相对应,称之为内生之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因暑邪仅为外界所有,故内生之邪可归之为“内生五淫”。

  邪留发病 邪留发病之病邪,既是前一病的病理性产物或结果,又成为新的后一种病的致病因子或原因,主要为食积、虫积、水饮、痰湿、瘀血五类。其“前病生此邪,此邪致新病”的变化特点,反映出疑难病变的特殊过程。

  痰瘀互结 痰湿与瘀血互结,为邪留发病之最为复杂而难解者。由于“百病皆由痰作祟”,痰瘀互结,气血受阻,经脉不利,常与气机紊乱互为因果,也易与内风为患相伴而生。因此,(内)风、痰、瘀相互影响为患,引致病情急、重、危、难。

  阴阳失和 疑难病由于多种因素杂合致病,人体失和较甚,最终引致阴阳失和,阴阳之偏盛偏衰均较为明显,易致阴阳俱损,甚而阴阳离绝。

  脏腑失和 疑难病多因内外合邪、邪留发病、情志所伤等所致,终致脏腑机能受损,五脏六腑失和,多见脏病相传、或腑病传脏、或脏腑同病。

  气血津液失和 病之疑难,或气血失和而气病及血,或血病及气;或津液失和失畅,或潴留积蓄不运,或津液乏源、亏虚而失养。

  气机紊乱 疑难病多见气行异常,气机紊乱,或气滞、气结而不行,或气机逆乱而妄行或蹿动,或气虚无力而不运,升降出入失常,机体失和而功能紊乱,代谢失常,精微不生不输,糟粕不除不泄,百病由生。

  寒热错杂 疑难病中,邪正相争、阴阳失和,可引致寒热交杂多变,出现寒热错杂。寒与热,具有病因与病性的双重意义。寒与热,从致病因子(病因)的角度考察,可有寒邪与热邪之别;从病变的结果病性的角度看,则有寒证与热证之异。

  虚实夹杂 疑难病多为“邪气盛则实”与“精气夺则虚”并存,邪正相争胶着而强弱、盛衰无定,虚实交织。

  心身失调 疑难病心身失调病久,脏腑功能失调,邪留发病越甚。

  诊断重在辨病机析失和

  建立以“和”为要的诊断思想

  疑难病的诊断思维,应当以“和”为核心,注意“知和达变”(知常达变)、“以和识变”地诊察疾病;病证结合,辨证为要,综合分析,整体识辨,分辨特点,弄清机理,抓住失和不和之征结,三思而定。

  综合运用辨证方法

  面对成因多样、病机复杂、证候多变、非典型性特征突出的疑难病,需要综合协同地运用各种辨证方法之要领与特点。一般而言,疑难病的辨证诊断,重在以脏腑辨证辨病位,综合应用病因辨证明主因,病性辨证定病性,把握病势轻重缓急的态势及进退顺逆的趋向。

  选择应用恰当的诊察分析方法

  善于应用多元多维多角度综合分析 全面诊察,尽可能地收集疑难病患者的相关病史资料及现在症表现,从中理出若干组关系,多元、多维、多角度地综合分析其联系。

  分辨并抓住特殊信息作为鉴别分析的切入点 ①病变过程中的特殊信息。应从排查发病诱因和最有意义的较早的相关症状入手,分辨出最具特点且与现在症关系最为密切的信息。②治疗过程中的特殊信息。③现在症的特殊信息。④家族史的特殊信息。注意辨识个体体质特质及先天禀赋(遗传因素)对病患的影响。⑤职业特征的特殊信息。⑥环境因素中的特殊信息。⑦心理特质的特殊信息。注意患者因性别、年龄、职业、阅历等不同而形成的心理特质的影响。⑧情志因素,七情致病的特殊信息。

  合理应用“试错法” 面对疑似难辨的病情,可作若干推导性诊断,从中选择最可能的、几率最高的一种推导假设性结论作为论治依据,试探性地遣方用药,“以药试病”,以期得出明确的诊断结论。汉代张仲景在三个承气汤方的应用中,巧用“小承气汤试之”而辨痞满燥实之轻重程度的方法,就是中医“试探疗法”的典范。

  善辨提纲证,分辨病机的各个因素及其关系

  辨别提纲证,可以执简御繁、由博返约地辨识疑难复杂的临床表现中不同症状的不同组合关系,分析找出病机的构成要素(病因、病位、 病性),分辨病势(病的现在态势及发展趋势),进而分辨其病机联系。如:恶寒与发热、脉浮并见,则为表证;恶寒发热、无汗、身酸痛、脉浮紧等同现,则为风寒证。

  基于提纲证分辨复合证

  辨清疑难复杂病变时的若干个提纲证,再辨别有着相关性的提纲证,分析其相互关系,即可辨别相应的复合证及其病机联系。临证时的诊断结论,都是复合证的证名。如:痰迷心窍证,即是概括了病因痰与病位心的关系,反映出痰阻心窍,心神被蒙的失和病机。

  疑难病的诊断,还应注意病证结合。辨病与辨证结合,就是将辨别病变的过程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综合分析其病机纵横联系胶着点(阶段节点的)的网结性失和关系。

  病机分析必须把握病变内在联系

  辨证就是辨病机,或言审证识病机。分辨复合证,不仅仅是分辨其所涉临床表现(提纲证)之间的联系,重要的是进行病机分析,把握其内在联系。

  病机分析依据四诊及四诊合参得到的资料,从辨别最简单的提纲证入手,找出该提纲证的最基本属性,或属病因、或属病位、或属病性,进行“病因→病位→病性”的病机关系分析,在其中的联系中,包含着“病势→”的轻重缓急的现在态势及顺逆善恶的发展趋向。通过这样的分析,不论疑难病的表现如何复杂,医者也能够把握住其内在的病机联系。

  病机分析可以先抓最明显或最容易辨清的提纲证,进而细辨有着内在联系的相关的提纲证,分辨整个复合证。其可以从分辨病机基点(构成)要素的某一点(证候之提纲证)开始,或从辨病因、或辨病位、或辨病性入手辨析其病机关系。辨别的起点灵活多样,但不论从哪一个要素开始,都必须遵从病机的构成及其基本关系,抓住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思维中完整而正确地分析其联系。

  作出准确的病证诊断结论

  辨病明确,把握病变的前后联系(病机的线性联系);辨证正确,抓住病变在此时此阶段的征结(病机关键点、网结)。病证结合的诊断结论,既有利于抓住关键征结并找准治疗的切入点,又有利于把握病变及治疗的整体联系及态势。

  对于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却无临床表现,难以作出病证诊断者,当以辨体质类型为主;借鉴现代科学的认识,对其病变发展及损害做出推导性辨别。

  必须进行严谨的逻辑证明

  在诊断得出初步结论之时,还需要“三思而定”的逻辑证明,才能得出最后诊断结论。同时,将其与治则治法、谴方用药的选择确定联系起来,进行“理法方药一致”的思考,校正思考偏颇,消除思维误差,确保诊断结论的正确性。

  治疗当逐机而治重和调

  总的思路与要求

  疑难病的治疗,需根据其病因多样、病机复杂、多证相兼、胶着缠绵、难以速愈的特点,慎用或不用峻猛激烈之治法及其方药,以综合性的“和调”为主,逐机而治,细解网结,求和而调,以调达和;协和配伍,协同方药,善用药对。宜以经方及其主旨为基,加减化裁,协同化地“多法互用”“多方(方义、主药)协用”,如攻补兼施、寒温并用、表里同解、脏腑同调等。

  如是,以“和其不和”为纲,求“阴阳和”为本,依“和调”遣方用药,消除不和失和之病机,促进人体“阴阳自和”而达“阴阳和”。这是治疗的最终目的,也是疾病痊愈的标准。

  逐机而治重求“和”

  逐机而治,就要紧扣病机关键,守机以和,辨势而调,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而遣方用药,以祛病因、解病位、消病性、调病势、除病机。久病不愈、怪病难愈者,多为痰瘀互结,气机不畅,心身失和,治当涤痰化瘀,调畅气机,和调心身。此外,尚需注意处理好辨病用药、辨证用药与逐机用药的关系。

  善用药对重协同

  善用药对,就是根据治法及功效的需要及要求,针对病机网结具体的点,选择相关的药物组对合用,提高遣方用药的针对性与精确性。药对往往由两味或三味药物组合而成。药对之间的关系,主要根据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关系而定。

  药对的组成关系就是和调关系。有的药对属性对立、相反相成而和谐,如:生黄芪与败酱草(扶正与解毒)、柴胡与白芍(疏肝与柔肝);有的药对性味协同或相近,相辅相成而和顺协同增效,如防风与荆芥(辛温表散)、附子与细辛(温热散寒)。基于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所需,多个药对的效用集中起来,就能较好地解决该组方针对的复杂病机网结。

  应用不同的针对病或证的药对,能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要求统一在同一个组方中。

  把握好治疗的度

  用药有度,一要把握病证属性、治法要求、组方配伍与具体药物选用的一致性与有效区间;二要注意用药切中病所,及时准确评估疗效,适时调整用药;三要注意不过用药物偏性较大之品;四要注意用药的方向、定位、剂量、时间,做到准确精准。

  协同治疗与护理

  疑难病治疗与护理的方式与途径如何,往往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治疗的效果。和调思想强调整体、综合、和谐、协调而治的要求,是合理确定治疗及护理方式途径的指导原则。同时,应注意协同处理好已病防变、病中调护、病愈调养的关系。

  医患协同增疗效

  疑难病的发病及诊治,往往与患者及家属的精神与心理状态直接相关。欲有效地诊治疑难病,必须妥善调节医患关系,建立和调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互动和顺和谐、建立信任医患互动、心理疏导体恤病患、医患协同周全诊治、释疑宁心周详医嘱。

  疑难病诊治思路可助疫病防治

  疫病所发,成因复杂、染易较广、传变迅速、临床表现疑似难辨,治疗的切入点不易确定,辨治宜从疑难病立论。

  中医防治疫病,重在着眼于人,针对疫疠毒邪致病特点而辨证施治,基于病势演变而把握进退顺逆;辨别并处理好“伏邪”期、“病瘟”期或“康复”期的诊治要点,重在把握病位受损情况及传变,紧扣病机,根据病势演变而分期分阶段分证型防治;加强瘥后调养,尽早恢复机能,避免或减少后遗症。(李庆生 昆明医科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解放军驻澳门部队举行第十九次军营开放活动

  • 新疆为保护世界级非遗《玛纳斯》的立法正式实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