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医系统论开辟发展新路径
首页> 学术 > 正文

中医系统论开辟发展新路径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1-04-27 22: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医系统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中医学与系统科学的交叉研究形成,以人的复杂性为研究方向,将为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和发展开辟新路径。

  中医系统论的性质和特点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复杂特性和规律,作为两者交叉的中医系统论,其研究对象就是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复杂特性和规律,简称为“人的复杂性”,即:中医学×系统科学=>人的复杂性。

  中医系统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中医现代研究中产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一门新的学科和理论,其学科性质有四个特点。一是中医学与系统科学的交叉学科。二是研究解决中医学发展中关于“人的复杂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瓶颈问题。三是诠释中医学系统思维的现代理论。四是属于理论医学范畴。中医系统论是中医学的,但不同于中医学的其他学科,而是专门研究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复杂特性和规律,交叉于系统科学。

  中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是对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之复杂性的基本特性和规律的理论概括。迄今为止,共研究和总结出七条中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即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天生人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各条原理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或层次反映人的复杂性。通过这七条基本原理可以认识和掌握人的复杂性的整体面貌及主要的特性和规律。

  中医系统论研究的开创

  山东中医药大学祝世讷教授最早开始中医系统论研究,1980年出席全国自然科学方法论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北京)首次提出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系统观点和方法。1985年山东中医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中医系统论”课,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也举办“中医系统论的研究与应用”相关讲座。1988年起山东中医学院开始招收培养中医系统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0年中国人体科学学会成立中医系统理论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医系统论研究从自发阶段进入有组织有领导的自觉阶段,中医系统论这一研究领域和新兴学科已经形成,并扎根于系统科学和人体科学的深厚基础。2018年第二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召开(北京),祝世讷应邀到大会做报告“中医系统论研究”。2019年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编纂《系统科学进展》,将中医系统论研究作为中国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进展编入。

  中医系统论研究的主要进展

  中医系统论研究以人的复杂性为方向,从研究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入手,抓住中医学对人的复杂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矛盾,向“知其所以然”逐步地展开和深入,共有以下四方面主要进展。

  一是认清和阐明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明确中医系统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研究着重解决三个认识问题:确认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探究中医学形成系统论思想的根源、界定对中医学系统论思想的基本评价。

  二是挖掘和总结经典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现代系统科学首先发现和认清了中医学有系统论思想,将其找出并予以阐明,这是中医系统论研究的首要任务。经典中医学中相关论述内容众多,涉及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如人的整体复杂性、人天关系复杂性、人的有机复杂性、人的功能复杂性、人的生态复杂性、人的有序复杂性、人的自主复杂性等,所涉问题重大而深刻,内容丰富而具体。以系统论的原理为纲,抓住这些问题和内容进行系统论的研究,以事实为据地进行挖掘和总结,发展成为中医系统论的首要理论,即1985年总结的4条基本原理(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性原理)。这些研究实现了深度挖掘、现代总结的突破和创新,把中医认识从朴素水平提高到现代水平。

  三是努力破解“不知其所以然”的复杂性难题,为冲破中医学的发展瓶颈开辟道路。从经典中医学的视野之外进行更高、更深、更广的探究,力争将那些尚未揭示的复杂特性和规律,从人身上找出来并加以阐明。

  例如,关于人的整体性,中医学有鲜明的整体观,有理论有实践。但人的整体与机器有何不同?人的整体为何不可分解?有什么东西不可分解?人的整体观为何包括天人相应?中医系统论需要就此进行开拓性研究,研究证明,人是分化系统,而非机器式的组合系统;人的整体是不可分解的元整体,而非合整体;人作为元整体,是整体产生和决定部分,部分的健康与疾病是整体的健康与疾病的表现或产物;人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产生了系统质,它是整体不可分解的东西;人是宇宙(天)分化而生的子系统,因天生人,故人应于天。通过这些研究,逐步揭开人的整体复杂性面纱,阐明了中医学整体观的深层内涵,围绕此研究建立起三条原理——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天生人原理。

  再如,中医学认识到人在健康与疾病中有自主调理特性,总结了阴阳自和等原理,但其机制尚未揭示清楚,也未形成更高的理论概括。中医系统论研究中移植和应用了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认清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自组织系统,研究了人的自组织特性和规律,发现人的健康与疾病实际上是自组织机制和过程的正常与否,健亦健在自组织,病亦病在自组织,愈亦愈在自组织,故疾病防治的关键是依靠、调动、发挥人的自组织机制进行自主调理,这正是中医学疾病防治的基本原理。这也就是中医学的自主性原理。

  四是为破解人的复杂性进行深度探究。中医系统论研究为了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和揭示人的复杂性,需要冲破中医学的已有研究视野,以系统科学特别是其最新研究为主导,吸收现代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更高突破和创新。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究竟有哪些复杂特性和规律?医学应如何认识和遵循它?这些问题为医学迫切需要,科学研究才刚开始探及,中医系统论研究是出于现实迫切需求的探索。

  首先,从复杂的“超还原”性,来研究人的不可还原、反还原特性,这种特性更具体地表现为“非机器”性。以机器模式来理解和研究人,是还原论医学的突出特征。1747年拉美特利发表《人是机器》,“勇敢地宣称”人就是机器。祝世讷于1997年发表《人不是机器》,以纪念《人是机器》发表250周年,第一次系统地从“非机器性”来论述人的复杂特性。在今天的认识水平上,人不同于机器的基本特性至少可简要地概括出以下十个方面:发生起点不同、形成机制不同、调节方式不同、代谢作用不同、结构与功能的性质和关系不同、稳定的性质不同、有序性不同、信息交换不同、思维功能不同、社会属性不同。

  其次,围绕人的复杂性,现代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事实、理论、规律可供研究和思考。其中不少也涉及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更多的则在中医学的现有视野之外,可据以开拓和深化对人的复杂性的研究。例如:关于健康与环境:要从人是开放系统认清生命与环境的复杂关系。关于心神与机体:心神比心理更加深刻和复杂,不可还原简化为心理,且心神与生命的关系更加深刻和复杂,不可还原为物质成分或因子。关于宏观与微观:生命的复杂有微观表现,但更多地表现在宏观及以上层次,正如海啸包含水分子运动,但不能从水分子揭示海啸的本质。生命与地球、与太阳系、与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关系,才是人的生命更复杂的内容。关于实体与关系:人的生命包含着复杂的实体,但生命的复杂更在关系,相互作用产生复杂。生命中的实体是关系的产物,是关系网的纽结,需要从关系网来调理实体。关于结构与功能:人是功能系统,是耗散结构,依靠物质和能量的耗散来建立和维持。结构就是过程流,需要把建立和维持结构的功能(A)与由结构产生和负载的功能(B)区分开来,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两个层次及其病变区别开来。关于人的结构:人的结构决非只有解剖形态,其复杂在非解剖结构,是由人生命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组织、网络,不仅有空间的,更有时间的、功能的、数学的。关于能与熵:人的生命是热力学系统,能量耗散的内在本质是熵的变化。在熵增加不可逆这一背景下,从环境吃进负熵是生命的本质,负熵化机制正常与否是健康与疾病的深层机制。关于有序与无序:序是生命的深层本质,健康不只是稳定,而是保持特定有序的稳定。关于预防与治疗:生命的本质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统一,人的本质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属性、思维属性、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病变既可发生于两个“统一”,又可以发生于每个“统一”内的各项具体内容。人是最典型和高级的自组织系统,病变和防治的基础即在于人的自组织特性和机制,可以依靠这一特性来防治疾病。

  人的复杂性是现代科学刚刚开始探索的领域,而关于世界复杂性的研究正在从哲学、数学、宇宙学、物理学等更宽的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发现和总结了的许多复杂特性和规律,为促进人的复杂性研究提供了支持,令人鼓舞。

  总之,中医系统论研究目前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是阶段性的,需要研究而未研究的问题还太多,已经进行的一些研究也还有许多需要深入和拓展的方面,迫切地需要后续研究进行新一波的突破和创新,以成为更加成熟的现代中医系统论。希寄有志者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以期把中医系统论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祝世讷 山东中医药大学 马淑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欢乐庆“六一”

  • 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女排联赛"开门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