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老年人用药的N个误区,您”踩”了吗?
首页> 科普 > 正文

老年人用药的N个误区,您”踩”了吗?

来源:光明网中医频道2021-07-12 10: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民众中,不合理用药者占用药者的12%-32%,其中在自购自用非处方药的人群中,不合理用药者高达三成左右。黑龙江省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宋永熙总结了几种老年人常见不合理用药行为,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医药卫生部门要充分认识老年人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开展学术讲座和科普宣传等各项药学服务活动,采取有力干预措施,确保老年朋友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为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现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浪潮”正在席卷而来。根据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同时慢性疾病患病率也在“水涨船高”。统计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半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而带病生存时间长,促使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作为目前药品市场最大的消费人群,老年群体的药物消耗量已达总量的30%-40%,致使老年人药物中毒事件频发。

  那么,老年人常见的不合理用药行为主要有哪些呢?宋永熙指出,如下几点问题要格外注意——

  无师自通,自我随意服药

  许多老年人往往依据个人经验或道听途说自行服药。比如,有的老年人患了感冒不看医生,而是随意口服所谓的消炎药(抗菌药物)。宋永熙解释说,单纯的感冒主要是病毒感染,本身具有一定的自限性,抗菌药对其无效,只有当伴有细菌感染之时(如咳黄痰或检测分析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才可应用抗菌药;同时哪种抗菌药最适合,也需要医师首先对病情做出充分判断后开处方。还有的老人听说过了50岁之后,就要常规吃点儿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对于以往无心脑血管疾患的人来说,口服阿司匹林意义不大,只有心梗、脑梗的高风险人群才可以使用。

  日常中,经常见到许多任性的老年人血压高就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致使血压犹如“过山车”一样,长期处于波动状态,这对器官的损伤尤为严重,常常酿成眼底出血等并发症。还有的老人担心长期用药伤及肝肾,所以吃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使药物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或预防目的。如人们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患者常因担心伤肝而吃吃停停,往往诱使脑梗死的再度来袭。宋永熙介绍说,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药物本身的固有属性,每种药物都有不良反应的可能;但不良反应是有一定几率的,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建议老年人遵医嘱服用药物并定期复查。

  与自行减量行为相反,超剂量用药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许多老年人患了病之后,都希望一二天就能把病治好,早点痊愈。因而想方设法多吃药,甚至超量服药,以为这样才能把病“压”下去。结果欲速不达,非但没有祛病,反而造成了药物中毒。有时自己中毒了仍不知道,还以为是原来的病加重了,于是继续增加用药剂量,其后果非常严重。宋永熙告诫,老年人对药物的承受能力比青壮年低了许多,若服用成年人的常规剂量,更易造成中毒反应。所以,一般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限制在成年人用药量的1/2或3/4。这就提示,吃药治病,特别是医治慢性病要有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撮堆吃药或服错药而中毒

  宋永熙介绍说,许多老年人集数病于一身,往往几种病一起治,一次就要服很多种药,因而经常一小把、一小捧地吃,于是便养成了“撮堆吃药”的坏习惯。他们以为这几种或十几种药到了肚子里,就会各司其职,“各管各的病”。岂不知,多种药物同时进入胃肠道,可能由于化学反应而生成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容易使吃进去的药物失效,乃至中毒;而且非但没有祛病,还有可能使患者增添新病,或使原有的病情加重。统计数据表明,同时服用5种以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以下;同时服用6-10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同时服用11-15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同时服用16-20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54%。

  同时,经常吃错药的事业时有发生。宋永熙指出,有些药片的颜色一模一样,大小也差不多。有些老年人为了图方便,喜欢用纸包药,但在纸面上却不写是什么药名。老年人容易健忘,开始服药时还记得,不久便忘在脑后了。凭印象服药,常常吃错了药。而有的老年人用完的药瓶,舍不得丢掉,便用空药瓶装进另一种药,时间久了,还按照药瓶上原有的标签用药,结果“张冠李戴”,服错了药。另外,有些老年人自信心很强,儿女不在家时,自己到药箱里找药吃,服错药或者过量服药所致药物中毒的情况比比皆是。

  对保健品和中药认识混乱

  调查显示,接近50%的受访老人家中随意摆放药品;仅19.05%的老年人能定期检查家中的备用药;老年人各种西药与中药、保健品一并服用的“大杂烩”现状十分严重,认为这样的服法疗效大。有专家对保健品知信行的调查显示,三成以上的老年人常常将保健品与药品划等号,而有23.42%的老年人将保健品视为灵丹妙药,认为保健品有治愈疾病的效果。宋永熙指出,保健品市场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的乱象,无疑给老年人用药及养生保健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

  不仅如此,很多人认为“中药无副作用”,这种观点显然大错特错。宋永熙指出,“是药三分毒”,有些中药因辨证不准、超量滥用,均会损害身体,比如毒性较强的马钱子、附子、细辛、关木通等,都有意想不到的副反应,用量一定要严谨且必须严格监控,同时应该配伍一些能够制约这些药物毒性的“使药”。同时,不少热衷于养生的老年人还跟风服药,比如大家熟知的“三七”,被认为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病。作为一味名贵的中药材,三七确实有活血、化瘀、止血之功效,但其中含有的三七总皂苷可能会产生皮疹、头痛、肌肉关节痛、恶心、呕吐及血尿等全身症状。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误将“土三七”当成“三七”用,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肝损害,甚至肝衰竭。

  忽视自己的过敏体质和药物可能带来过敏反应,也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临床实践证实,许多药物都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有过敏体质的人出现过敏反应的几率较正常人更高,尤其要警惕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过敏反应。在此提醒,凡是有过敏体质的人,无论用什么药,都不可盲目地自行用药,还是到医院或药店请教专家为好。

  最后,宋永熙告诫说,为了防止药物中毒,老年人日常一定要妥善保管好药物,同时还要保存好药品说明书;必须按药品说明书用药,不可滥用或误用;老年人需按规定减量用药;特别是有多种疾病共存或属于过敏体质的老年人用药时,需要多加小心或遵医嘱用药。(衣晓峰 张婧 刘世萍)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名为“交通安全副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能够精准预测交通事故风险。
2025-10-27 10:34
近段时间,国产算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2025-10-27 10:33
24日至26日,以“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
2025-10-27 02:40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有一座特殊的“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它是全国327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科学家纪念馆。三层楼的建筑,让无数人致敬仰望、驻足流连。
2025-10-27 02:40
记者从在山东东营市召开的2025中日韩澳候鸟保护工作组会议上获悉:我国鸟类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白鹤、青头潜鸭、黑嘴鸥、中华凤头燕鸥、朱鹮等多个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2024年、2025年同步监测越冬水鸟数量连创历史调查监测新高。我国连续6年开展“清风行动”,相关违法案件数量和违法犯罪人员数量明显下降,鸟类等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025-10-24 10:21
光明日报银川10月23日电 记者张文攀从宁夏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多年来,宁夏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工作,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25年实现“双缩减”,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025-10-24 09:57
光明日报海口10月23日电 记者王晓樱、通讯员张阳日前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热带油茶研究团队在海南五指山热带雨林进行油茶种质资源收集时,发现油茶新物种——五指山油茶。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形态学比对和叶绿体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确认这次发现的油茶为独立物种。
2025-10-24 09:55
自半导体产业诞生以来,光刻技术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集成电路芯片制程工艺持续微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彭海琳告诉记者,在芯片制造的光刻流程中,“显影”是决定图案成败的核心一步。
2025-10-24 09:54
23日22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24 09:52
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智能机器人,从大数据分析到物联网技术,从节能改造到绿色转型……当前,我国制造业进入一个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新时代。其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利于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2025-10-24 09:51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
2025-10-23 10:31
近日,以“先进制造”为主题的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落下帷幕。截至10月19日,境外采购商线下到会人数超15.79万人,环比增长6.3%。
2025-10-23 10:27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蒙皮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挂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曲面天线全3D打印技术向实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5-10-23 10: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