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书说中医”第十一期:从中药铺走出的“龙骨”——甲骨文
首页> 科普 > 正文

“书说中医”第十一期:从中药铺走出的“龙骨”——甲骨文

来源:光明网2021-07-13 18: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书说中医”栏目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光明网共同推出,精选优质中医药科普图书,普及中医药知识,带您一同感受中医药文化。

  本期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柏灿

  提起甲骨文,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您真的了解甲骨文吗?甲骨文中的“甲骨”二字又是指什么?这里先讲一个故事。1899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这年秋天,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教育机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患了疟疾,感觉身体一会儿发冷打哆嗦,一会儿又浑身发热,头痛难忍,口干渴,只想喝冷水,苦不堪言。他只得蜷缩在被子里养病,并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一说鹤年堂)中药店买回一副治病的中药。煎药的时候,王懿荣无意中看到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隐隐约约刻划着一些符号,身为金石学家的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其中一定有玄奥,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王懿荣顿时顾不得自己孱弱的病体,立即起身披衣、箭步下床,拿起一片龙骨细细端详研究起来……经过一番初步的探究,王懿荣觉得龙骨上面的刻痕绝非一般随意划刻所致,而是很像古代的文字,但其形状又并非大篆或是小篆,看不出是什么字体。为了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他立即派人赶到药店,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中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了下来。后来,他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收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龙骨。在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王懿荣终于从《周礼·春官》和《史记·龟策列传》中找到了线索,他断定这些符号是早在秦汉之前的上古文字,这味名叫“龙骨”的中药材也并非是什么“龙”的骨头,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自此,一个崭新的名词——甲骨文便诞生了。

  这个揭开甲骨文身世之谜的故事曾刊登于1931年7月出版的《华北日报》上,记载在一个署名“汐翁”的人发表的一篇《龟甲文》里。今天,学术界虽然对甲骨文的身世依然争论不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后,原本六文钱一斤的龙骨却骤然间身价百倍。由此,一味十分普通的中药——龙骨,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也得益于这味龙骨做媒,中华文明的一个重大发现和一段被岁月掩埋的历史,慢慢浮出了水面。王懿荣因病得福,被后人尊称为“甲骨文之父”,传为千古佳话。

  那么,龙骨究竟为何物?到底有哪些功能?龙骨是指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其特点有:性能平和,没有寒热偏性;味甘而具一定的补养之性;质地重镇,归心、肝、肾三经。龙骨使用时有生用、煅用之别。生龙骨的功用主要有二:第一,安神而用于心神不宁的多种病证,如失眠、心悸、癫狂、痴呆等。因龙骨质重而能镇静安神,故诸如躁狂之类的神志不安之证用之有效;同时,因龙骨性味甘平而具有一定的养心安神之功,一些心神失养引起的神志不安病证用之也奏效。第二,平肝而用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病证,如眩晕、头痛、烦躁等。这与龙骨作用于肝,质地重镇而具潜降之能有关,能使上亢的肝阳、上炎的肝火下行而发挥治疗作用。龙骨的这一功用目前非常广泛地用于治疗高血压,特别是对于一些高血压伴随有失眠、烦躁的患者,生龙骨十分适合。煅龙骨是指将生龙骨原药材洗净晒干,置于无烟火上煅烧至红透,取下待凉并碾碎入药者。其功效主要就是收敛固涩、敛疮生肌,以外用为主,研粉外敷可治疗湿疹、湿疮、疮疡久溃不收口。煅龙骨因其收敛固涩的作用也可内服使用,以治疗诸如慢性泄泻、出血、出汗、带下等病证。

  龙骨本身性质平和,没有寒热偏性,且具收涩之能,能调和阴阳,古人谓其能“疗阴阳乖离之病”,既能固摄人体正气,又能调整“乖离之阴阳”,从而配合方中的其他治疗疟疾的药物发挥协同治疗作用。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知道治疗王懿荣疟疾的处方出自于哪位医家之手,但从中却能看出处方者绝非平庸之辈。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充分折射出中药与汉字文化的交融性,昭示着中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摘自:杨柏灿《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书说中医”第十一期:从中药铺走出的“龙骨”——甲骨文

  作者介绍: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学课程联盟副理事长、全国临床中药学会副主委、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擅长治疗顽固性咳喘、失眠、肝胆疾患、不正常出汗、肥胖、高脂血症、血尿、月经不调等。

  出品:光明网 中华中医药学会

  监制:战钊 宋雅娟

  策划:张梦凡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