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书说中医”第十一期:从中药铺走出的“龙骨”——甲骨文
首页> 科普 > 正文

“书说中医”第十一期:从中药铺走出的“龙骨”——甲骨文

来源:光明网2021-07-13 18: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书说中医”栏目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光明网共同推出,精选优质中医药科普图书,普及中医药知识,带您一同感受中医药文化。

  本期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柏灿

  提起甲骨文,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您真的了解甲骨文吗?甲骨文中的“甲骨”二字又是指什么?这里先讲一个故事。1899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这年秋天,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教育机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患了疟疾,感觉身体一会儿发冷打哆嗦,一会儿又浑身发热,头痛难忍,口干渴,只想喝冷水,苦不堪言。他只得蜷缩在被子里养病,并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一说鹤年堂)中药店买回一副治病的中药。煎药的时候,王懿荣无意中看到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隐隐约约刻划着一些符号,身为金石学家的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其中一定有玄奥,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王懿荣顿时顾不得自己孱弱的病体,立即起身披衣、箭步下床,拿起一片龙骨细细端详研究起来……经过一番初步的探究,王懿荣觉得龙骨上面的刻痕绝非一般随意划刻所致,而是很像古代的文字,但其形状又并非大篆或是小篆,看不出是什么字体。为了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他立即派人赶到药店,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中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了下来。后来,他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收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龙骨。在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王懿荣终于从《周礼·春官》和《史记·龟策列传》中找到了线索,他断定这些符号是早在秦汉之前的上古文字,这味名叫“龙骨”的中药材也并非是什么“龙”的骨头,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自此,一个崭新的名词——甲骨文便诞生了。

  这个揭开甲骨文身世之谜的故事曾刊登于1931年7月出版的《华北日报》上,记载在一个署名“汐翁”的人发表的一篇《龟甲文》里。今天,学术界虽然对甲骨文的身世依然争论不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后,原本六文钱一斤的龙骨却骤然间身价百倍。由此,一味十分普通的中药——龙骨,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也得益于这味龙骨做媒,中华文明的一个重大发现和一段被岁月掩埋的历史,慢慢浮出了水面。王懿荣因病得福,被后人尊称为“甲骨文之父”,传为千古佳话。

  那么,龙骨究竟为何物?到底有哪些功能?龙骨是指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其特点有:性能平和,没有寒热偏性;味甘而具一定的补养之性;质地重镇,归心、肝、肾三经。龙骨使用时有生用、煅用之别。生龙骨的功用主要有二:第一,安神而用于心神不宁的多种病证,如失眠、心悸、癫狂、痴呆等。因龙骨质重而能镇静安神,故诸如躁狂之类的神志不安之证用之有效;同时,因龙骨性味甘平而具有一定的养心安神之功,一些心神失养引起的神志不安病证用之也奏效。第二,平肝而用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病证,如眩晕、头痛、烦躁等。这与龙骨作用于肝,质地重镇而具潜降之能有关,能使上亢的肝阳、上炎的肝火下行而发挥治疗作用。龙骨的这一功用目前非常广泛地用于治疗高血压,特别是对于一些高血压伴随有失眠、烦躁的患者,生龙骨十分适合。煅龙骨是指将生龙骨原药材洗净晒干,置于无烟火上煅烧至红透,取下待凉并碾碎入药者。其功效主要就是收敛固涩、敛疮生肌,以外用为主,研粉外敷可治疗湿疹、湿疮、疮疡久溃不收口。煅龙骨因其收敛固涩的作用也可内服使用,以治疗诸如慢性泄泻、出血、出汗、带下等病证。

  龙骨本身性质平和,没有寒热偏性,且具收涩之能,能调和阴阳,古人谓其能“疗阴阳乖离之病”,既能固摄人体正气,又能调整“乖离之阴阳”,从而配合方中的其他治疗疟疾的药物发挥协同治疗作用。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知道治疗王懿荣疟疾的处方出自于哪位医家之手,但从中却能看出处方者绝非平庸之辈。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充分折射出中药与汉字文化的交融性,昭示着中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摘自:杨柏灿《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书说中医”第十一期:从中药铺走出的“龙骨”——甲骨文

  作者介绍: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学课程联盟副理事长、全国临床中药学会副主委、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擅长治疗顽固性咳喘、失眠、肝胆疾患、不正常出汗、肥胖、高脂血症、血尿、月经不调等。

  出品:光明网 中华中医药学会

  监制:战钊 宋雅娟

  策划:张梦凡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范儿”十足的2025上海车展

  • 湖北宣布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