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研攻关不停歇,德尔塔病毒研究取得新进展——专访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杨子峰
首页> 科普 > 正文

科研攻关不停歇,德尔塔病毒研究取得新进展——专访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杨子峰

来源:南方网2021-08-02 17: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从南京禄口机场检出9例德尔塔阳性病例,到7月30日疫情已关联至全国多个省份20余城市,传播链一再延长,影响日益复杂。

  为此,7月30日,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杨子峰教授就Delta变异株的最新相关研究信息进行了交流。

科研攻关不停歇,德尔塔病毒研究取得新进展——专访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杨子峰

  紧密追踪病毒,Delta变异株呈4个重要特点

  从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开始,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对新冠病毒及新冠变异株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而且不断在取得重要成果:创建世界领先的新冠肺炎临床治疗体系、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国家重大疾病防治体系的建设、牵头和推动新冠疫苗研发与临床试验的开展。

  自今年5月份广州新冠疫情以来,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团队对引发疫情的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的研究开始提速。“目前在国内已发现的Delta变异株传播,其他的变异株基本被限制在境外输入。”杨子峰教授讲道。

  杨子峰教授表示,在之前的一些报道中钟南山院士对广州疫情的研究总结出Delta变异株的4个重要特点:

  一是潜伏期短,潜伏期平均低于4天(普通株平均为3~7天)。

  二是传播速度快,基础研究显示该变异株受体亲和力较最早的流行株强2倍,广州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0天内就出现五代病例,南京疫情也在7月20日以来,9天时间内感染206例,说明delta毒株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快速的传播。

  三是病毒载量高,广州疫情中delta毒株感染患者的呼吸道病毒载量平均值比非变异株患者的高。

  四是转阴时间长,广州流行病学追踪显示,delta毒株感染转阴时间为13~15天(普通株为7~9 天)。

  杨子峰教授指出,即使Delta变异株复制能力更强、传播效率更高、发病时间更短,目前的公共卫生措施,包括社交距离、场所定期消毒、带口罩、个人卫生等仍具有防护效果。

  聚力科研攻关,筛选出对Delta有抑制效果的中药

  杨子峰教授提到,面对变异毒株,在先前抗疫研究基础上继续在诊断、治疗、预防三方面进行研究:诊断是快速甄别变异株,治疗是药物研究,预防是疫苗研发。

  那当前国内针对新冠变异病毒的药物研究进展如何?

  杨子峰教授指出,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内外各个研究机构一直都在开展药物研发工作。“我们团队也开展了变异株的药物研究工作,目前来看,一些去年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药依然值得信赖,如‘三药三方’的代表药物连花清瘟和一些中药单体对Delta变异株都有抑制效果,其中连花清瘟无论是Alpha、Beta还是这次的Delta株都显示了稳定的体外抗病毒作用,进一步体内研究正在进行中。”杨子峰教授认为,在变异株冲击我国的新形势下,利用好兼具中医特色和药理依据的中成药开展群防群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正在积极推动疫苗的研发与应用,连花清瘟等具有抗新冠病毒药效的老药,兼具对Delta变异株有抑制效果,让我们有底气,将有效果的老药新用与疫苗相互搭配,那将实现防治新冠病毒的双重保护,也是对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一份贡献。”

  人工智能助力,“猎鹰号”、AI预警平台蓄势已发

  杨子峰教授透露,除了在流行病学研究、疫苗和药物研究外,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还有两个重要的“武器”一直在迎战Delta变异株。

  第一是与病毒赛跑“猎鹰号”,集检测、培训及科普能力于一身的移动P2+“猎鹰”实验室和“轻骑兵”核酸检测车。“这两组机动检测能力设备可在全国各地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随时灵活调配,在两天内可大幅提高核酸检测效率,这对海量核酸排查的爆发点来说,无疑是个“大利器”。

  第二是应用人工智能(Al)预测疫情发展的预测预警平台。通过对病毒传播率、公共卫生措施、环境和传播链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预测疫情的发展,同时评估各种措施对疫情控制的影响。杨子峰教授指出,这一项工作在广州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州疫情期间,我们跟广州疾控中心密切配合,对广州新冠疫情的拐点和时间做了精准预测,我们预测数字跟真实数字拟合度达92%。”当前,我们已把这两项技术设备应用到南京疫情防控当中。宇墨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第二次出舱

  • 佳节将至年味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