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医论大脑衰老与肾精亏 为什么细胞会衰老?
首页> 科普 > 正文

中医论大脑衰老与肾精亏 为什么细胞会衰老?

来源:光明网2021-11-25 16:4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衰老是很多人不愿面对但是又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皮肤皱纹增多,头发不再飘逸闪亮而是稀疏变白,随着肌肉和骨骼功能的衰退,周身也变得无力、腰酸腿疼……然而,这些只是衰老的外部表现,看不到的细胞衰老才是最可怕的。

  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细胞是人体生命最小的结构功能单位,如同人体一样,细胞也有自己的寿命,经历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身体细胞始终处于新细胞代替衰老和退化细胞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细胞的增殖分裂和衰老死亡的平衡也在变化。青少年时期,细胞分裂增值能力以及干细胞的替代更迭能力促使人快速发育成长。随着年龄增长,当细胞老化,细胞分裂增值能力下降,干细胞水平降低,导致人体各个器官的衰老和功能的下降。

  以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为例,过了40岁以后,神经细胞将以每天1万个的速度递减,从而对大脑功能及记忆力造成影响。当身体各个器官中衰老、死亡细胞的数量远远超过新生的细胞数量时,大多数器官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开始进入退行性功能减退。

  细胞衰老与端粒酶活性下降有关

  为什么细胞会衰老?各国科学家围绕着衰老机制研究提出了多种学说,当前比较流行的是端粒学说。

  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等三位科学家凭借“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研究,从端粒学说的角度揭秘了衰老的奥秘,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借助他们的开创性工作,让我们认识到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就像帽子一样发挥着保护作用,而端粒与细胞衰老有着很深的联系。简单地说,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可以说细胞水平的老化和端粒酶的活性下降有关。

  近期,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在“探讨八子补肾方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中发现,八子补肾胶囊可以调节海马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蛋白表达,改善氧化诱导端粒酶的活性。他们通过对比衰老模型小鼠的TERT蛋白表达量,发现衰老小鼠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与衰老模型组相比,给予中剂量八子补肾胶囊干预的小鼠,其海马端粒酶逆转录酶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

  除了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这项实验研究还证实可以上调海马、肝脏组织中长寿蛋白 sirt6表达,下调衰老相关 P53 蛋白表达。科学家已经发现抗衰老酶蛋白SIRT6具有抗衰老和调控炎症反应的作用,而p53作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抑癌基因,它是细胞生长周期中的一种负调节因子,在调节细胞周期进展和细胞死亡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项实验研究从生物细胞分子领域揭示了八子补肾胶囊抗衰老的机制。可以通过调节沉默信息调节蛋白Sirt6、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肿瘤抑制蛋白P53相关信号通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氧化诱导端粒酶的活性下降。(文竹)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重庆巴南:非遗展演迎新春

  • 宁夏贺兰:乡村大集年味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