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妙得长沙遗旨”并开启中医温病先河的北宋名医庞安时
首页> 文化 > 正文

“妙得长沙遗旨”并开启中医温病先河的北宋名医庞安时

来源:光明网2022-01-04 16:44

  ■卢祥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近些年来由于烈性传染性疾病肆虐,又由于中医运用温病方药治疗取得奇效,人们眼光基本都聚焦于温病学,尤其关注明清两代吴有性、叶天士所阐扬的温病理论和实践方药。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清兵入侵,瘟疫流行,人民生活极度困苦。据《吴江县志》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吴有性目睹当时的惨状,深有感慨地说:“守古法不合今病……医者徬徨无错,病者日进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于是吴有性六十岁时编著了《瘟疫论》,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大大充实了中医理论中关于传染病的内容。叶天士则开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实际上,早在明清以前五百余年,北宋时期的著名医家庞安时,就提出了温病学的许多思路,就温病学理论早期形成方面,建树极多。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评价庞安时说,其“精于伤寒,妙得长沙(指张仲景)遗旨。”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极高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独领风骚,高标独举。另一位著名文学家,史称“苏门四学士”的张耒(即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四人。)张耒在其代表作《柯山集》中记载道:“淮南人谓庞安常能与伤寒说话。”后世医家论庞安时评价“医能启扁鹊之所秘,元化(即华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成就不在古人下”。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是湖北省浠水县麻桥人,天资雋颖,出生于中医世家,是北宋著名医家。历史上,中国文化、中国学术是自宋以后开始进入近代历史进程的。宋朝(960—1127年),是一个文官统治的朝代,加上科举取士,读书的人明显增多,中国四大发明中胶泥活字印刷术就诞生于宋朝。因为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重要的促进工具,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创造了基础条件,也对世界文明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两度倾覆,但都是由于外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宋朝的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尤其是儒学得以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而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也较少。陈彭年等人的《大宋重修广韵》和《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大型典籍的整理印行,促成了罕见的文化繁荣。宋太祖重文轻武的风气达到极致,在理学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低、市井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一系列发明的社会背景下,优秀人才辈出。宋代名人史尧弼,就是传世名诗《古松》“人之生也直,此物自长年。雾雨晦深谷,风云乘半天。扶危正须尔,得道亦超然。惨澹空回盼,长吁立暝烟。”的作者说:“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

  而庞安时,《宋史》上说:“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其“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宋史·列传二百二十一·方技下》)

  庞安时在二十岁时,其医名就传遍江淮,为人治病,不分贵贱,招待住食,尊老慈幼,就像是病生在自己身上一样。遇有病沉不治者,必定如实相告,不再耽误以费钱财购药治疗。有时治好了病,病家持金来谢,也都不尽取。其医德高尚,著称于史,尤其精于伤寒,以善治伤寒名闻当世,在学术思想方面,对伤寒与温病多有发挥。

  《宋史.庞安时传》载道:“有民家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求无所救,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不会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宋史》还说:安时幼时,其父授以脉诀,他不以为足,后读黄帝扁鹊的脉书,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年近弱冠病聋,刻苦钻研《灵枢》、《素问》等秘籍,融会贯通“经传百家”所涉及的医术。他曾说:“世传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方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方之不详,意者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求盖出于此。”庞安时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而且他对登门求治者,设坊(医疗室)留诊,就是收置住院,并亲视汤药,悉心护理,治愈后才允其回家。所以史称庞安是中医开展住院观察治疗的第一人。

  张仲景在《伤寒论》论中暍(暑病),仅简述“太阳病,兼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者,名为中暍。”庞安时则详论其病并列多方;《伤寒论》治病总在六经辩证,虽可涵盖外感内伤各种疾病,但不失原则性过强,庞安时治疗伤寒不仅从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入手,还创造性的结合患者体质、居住地的环境、地域、气候等进行综合探讨。

  庞安时的另一贡献是着重提出了“疫气”是发温病的原因,而且能够引起流行病、急性传染性外感热病,是外感热病中另一类性质不同的疾病,这类疾病虽然属于温病范畴,究其病因,则是感受毒气很强的疫气引起的,提出了温病与伤寒分治,这种认识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了产生了重要影响。

  庞安时治伤寒学与晋唐时期在篇目上区分伤寒温疫概念不同,而是力图从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各方面,对伤寒温疫的不同方面进行探索。致力最深的是春夏二季的温热病。这也正是大多数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庞安时并不满足于用伤寒伏气来概括所有的外感热性病,提出了独立于伤寒之外的概念,如冬温与温疫,并强调了其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为后世温病学的独立发展打下了早期实践基础。庞安时说∶“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冒寒毒所致。自春及夏至前为温病者,《素问》、仲景所谓伤寒也。有冬时伤非节之暖,名曰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实时发病温者,乃天行之病耳。”(《伤寒总病论》)

  庞安时指出,冬温:冬日温暖,人感乖戾之气,未及时发病,至春乃发,称为冬温或温毒。临床表现出斑疹,如锦文,或溃烂为疮,兼有外感热病的一般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透发为主,在病因和传染特点上强调,其为感冒非节之气为病,故“人人皆感,每每成疫。”(《伤寒总病论》)

  庞安时还在《伤寒总病论》中整理了五十五章节列述自己实践和多人多方。庞安时十分强调四时自感乖戾之气。特点是热重于伏气温病,而且具有流行性,重则流行天下,次则一方、一乡,或遍染一家。将其归织成五种类型,治疗均以清热解毒为主。虽然今天看起来,这些温疫的理论还比较幼稚,但这却是当时寒温分家的重要时期。《内经》也曾提到“温病”,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但这只是温病理论认识的初期,庞安时提出的冬温、温疫认识,代表了明清以前半世纪时的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水平,也可以说是温病学逐渐成长、长成阶段,而在事实上,这一阶段的温病研究成果,给后代温病学的发展、成熟起到了引路者作用。

  宋代文豪苏东坡有一篇名文,叫《游沙湖》。里面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又名《游兰溪》,苏东坡当时打算在沙湖购买田地,苏东坡去看田地时认识了庞安常,因而创作了这篇传世之作,文章从侧面记载了庞安时的事迹和医名。常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岁月的流逝,就像东去的流水一样,涛涛东去,无法挽留。但是世事总有意外,苏东坡说“门前流水尚能西”,眼前水向西流,又是真实的,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诗文叙述看似浅显,却很值得回味。唐代大诗人李白《赠汪伦》诗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们一想到李白惜别的诗,自然就想起汪伦。“曲成万物而不遗。”(《易经·系上》)自然界现象千奇百怪,地理变化也是陆离多态,一看到流水向西的独特自然现象,想到苏东坡的诗,就会想到庞安时,于是在中华文化史上,就永远传扬着庞安时的为医美名。

  历史上还有一则记载,相传有一天苏东坡正坐在书房里读书,外面有人来报:“启禀大人,府外庞安时求见”。苏东坡忙说:“有请”。庞安时在来到书房,一眼看见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随口吟一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听了立刻续出下联:“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吟后二人相视而笑。苏宅院子的中央有个小园,园中有翠竹,庞安时随口赞道:“中暑最宜淡竹叶”,苏东坡对:“伤寒尤妙小柴胡。”

  当时还有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就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的黄庭坚,也是传统《二十四孝》故事中“涤亲溺器”的主角,黄庭坚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庞安时就与苏、黄这些文人过往甚密,经常一起吟诗,而且书信频繁。有一次,庞安时治愈了一个重病人,没要患者一文钱,只索赠祖传的名墨(病人自称是制墨名家张廷珪所制)相送。庞安时又把墨送给苏东坡,并换了几幅字。苏东坡觉得自己捡了便宜,还主动替庞安时宣传,赞扬他的医术和医德,尤其是治疗伤寒,往往手到病除。这些真实的医疗典故在苏轼的《东坡杂记》、《仇池笔记》,张耒的《明道杂志》,以及北宋翰林学士开拓了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集中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的叶梦得《避暑录话》等笔记文献中,都有记载。

  庞安时58岁时身染重病,他的学生请他自己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今予胃气已绝,死矣。”于是拒饮汤药,数日后,与客人相坐,话未说完,头斜而卒。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浠水县城内建有药王庙、妙华庵,内设庞安时塑像。庞安时著有《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伤寒病总论》等传世,在药理、医理、医疗,尤其是温病学分列和相关著述,为宋朝以后中医学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本文撰写得到佘靖教授指教和阅改,谨表深深谢枕)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谈及人形机器人何时能从“炫技”转向应用落地,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提出了分阶段的发展预期。中国电子学会机器人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表示,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会出现采购交付数量过万台的企业。
2025-11-07 09:28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目光投向脑疾病领域,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诊断—监测—治疗—预测”一体的大脑实时“观景”。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让神经系统“说话”,通过高精度解码神经信号实现对大脑的“意念读取”和精准诊断。
2025-11-07 09:18
遥远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起源区域有哪些特征,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分析太阳爆发活动,探究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奥秘。
2025-11-06 10:35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
2025-11-06 10:34
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从手环、手表延伸至耳机、眼镜、戒指等形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变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推动着健康管理、时尚消费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5-11-06 10:32
电动车充电慢、冬天“趴窝”、安全隐患大……这些困扰电动出行的难题,迎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2025-11-06 10:19
目前,我国约70%的待发现油气资源蕴藏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如何找到这些宝贵的油气资源,精准绘制“藏宝图”?
2025-11-06 10:1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于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其间,天问一号环绕器距离目标天体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2025-11-06 09:56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2025-11-05 10:59
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在京举行2025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025-11-05 04:20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2025-11-05 03:50
近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11-05 04:20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5-11-05 04:20
近年来,中国审定推出了一批高产稳产、绿色节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2021年,这一情况出现了转变:“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中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
2025-11-04 09:0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5-11-04 04: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