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医圣》电视剧:开辟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路径
首页> 文化 > 正文

《医圣》电视剧:开辟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路径

来源:光明网2022-10-10 10:02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药文化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更是蕴含巨大价值。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于加快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早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并将中医药文化列入到了国家文化的发展规划。十三年来,从政府到媒体再到专家学者,对于中医文化传播模式、传播载体等进行了一系列卓尔有效地尝试,为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带来了深远的意义与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中医药文化影视传播途径开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此社会背景之下,由深圳大宅门影业公司和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中医药题材电视剧《医圣》,在河南、湖北、重庆,辽宁四大卫视以及腾讯、优酷等主要视频网站盛大播出。作品以“医圣”张仲景生平经历为背景,讲述了张仲景寻医问道、济世救人的人生故事,用影视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中医药之美,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剧集一经播出,引发热烈关注,甚至在年轻人集聚的小红书、B站等平台上都引发了强烈讨论。更为可喜的是,伴随着电视剧《医圣》的播出,所引发的舆论涟漪,甚至“蔓延”到了医药界、文化界。

  近日,由中国中医药报主办、光明网支持、仲景宛西制药承办的《医圣》电视剧刊播研讨沙龙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不仅讨论了《医圣》热播的现象,还为推动仲景文化的弘扬传播进行建言献策。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延龄对于《医圣》作品呈现出的科学性、完整性和严肃性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他认为张仲景精神可以概括为悲天悯人、爱生之人的仁爱精神,崇尚圣贤、博采众方的宽阔精神,寻求古训、不受争执的传承精神,追求进步、反对泥古的创新精神,为真实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鄙夷浮华、坚守根本的务实精神。傅教授呼吁社会各界向张仲景学习,不仅为了治疗疾病,更为了净化自己的灵魂和思想。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原中国中医药报副社长陆静直言,用电视剧或电影的形式来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一次有效尝试。从艺术展现上、内容创作上和中医知识的把握上,《医圣》都是难得的一部好片子。电视剧经过9轮的编剧改编,制作过程中有真正的中医来把关,拍摄时在把脉、扎针时的近镜头,也体现了《医圣》电视剧的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

  对于《医圣》电视剧的播出,中国中医药报副社长罗会斌用了“正当其时”四个字来形容,他认为仲景文化是中医药的一张名片,《医圣》电视剧正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的精华内容展示出来,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和仲景精神。他从自身组织编辑《求医不如求己》畅销书的经历出发,对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及传播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仲景宛西制药弘扬中医院文化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赞扬宛西制药把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进行了有机结合。

  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刘陆从观众调查的角度着手,将一线观众对中医药影视的态度进行了分享。分享中,他充分认可了多媒体融合对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医圣》电视剧涉及较多真实的医案场景以及中医药相关专业台词,对于增加观众中医药题材影视剧信任度,势必将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而十年筹拍、拍摄完成后又历时七年才播,《医圣》最终能够面世并引发观众对于中医药文化新一波的热切关注,离不开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弘扬仲景文化的坚守。

  企如其名。仲景宛西制药不仅将“仲景”之名放在了企业名称里,更是把仲景文化融入企业的血脉中。为打响“仲景”品牌,仲景宛西制药将所有产品冠以“仲景”商标,并积极拓展仲景中药材种植、经方研究开发、医药零售、仲景医院、仲景食品、中医康养,用仲景品牌文化带动健康产业。在医圣故里南阳,他们投资建造了医圣苑、仲景文化广场、仲景百草园、仲景文化浮雕墙、仲景健康公园等文化基础实施,并推动举办张仲景诞辰祭拜典礼、仲景健康节、仲景文化体验之旅活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医圣》的热播,中医药获得了社会空前的关注。仲景宛西制药以中医药为起点,正在全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仲景宛西制药已形成两条清晰的路线图:一条是从中药工业出发,发展中药农业、商业到中药医疗;另外一条则是沿药食同源的文化理念,发展健康食品,并延展到中医药医疗和养生。目前,仲景工业、仲景农业、仲景商业、仲景食品、仲景医疗、仲景养生、仲景卫材七大板块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仲景”这面中医药大旗正在迎风飘扬。

  而这一切,也为我国中医药文化开辟了另类传播路径,引发了相关从业人员的深刻思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文化定将与中国其它优秀传统文化一起,热情吹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张航)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