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宋元时期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与变革:认识嬗变与体系完备
首页> 学术 > 正文

宋元时期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与变革:认识嬗变与体系完备

来源:光明网2024-02-26 09:20

  中国宋元时期,北宋、南宋前后国祚319年,加上宋祥兴以后交叉的契丹、西辽、金代,直到1206—1368的元代,前后总共四百余年。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科技和医学繁荣发展,重新构建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承上启下变革和转折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程颢在《秋日偶成》诗中曾经写道“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说:“吾国近年之学术,如考古历史文艺及思想史等,以世局激荡及外缘熏习之故,咸有显著之变迁。将来所止之境,今固未敢断论。惟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已。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许多人认为宋代积贫积弱,战乱频仍,其实不然。事实上,宋代在社会政治方面,突出了科举制度,并日趋完善,尤其是最初文官政治体系的巩固,以文治国,重文轻武。太祖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得来帝位,最惧功高将领觊觎皇位,因此重用文人治国。这一传统持续数百年,以后的几个朝代基本都实行对文化的宽松政策,文人士子人数几乎占了整个官场的一半(有时竟达到40/100)。即便是辽、金、元时期,很大程度上也承继中华文脉,文人在政坛上的地位极高,思想活跃,所以科学技术得到蓬勃发展,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绝。

  宋代早期,农业以租佃制为主,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文化思想方面,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同时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上;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

  医学方面,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著作典籍不仅繁多,而且数量大、质量高。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三大方书;私修的有《苏沈良方》《史载之方》等近百余种方药札记。

  诊断方面,有崔嘉彦的《脉诀》、朱震亨的《脉诀指掌病式图》。妇科方面,有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儿科方面,更是十分突出,有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诊方论》。法医学方面,有宋慈的《洗冤集录》。针灸方面,有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许希的《神应针经要诀》。伤寒学,有庞安时的《伤寒病总论》、朱肱的《伤寒百问》等。药学方面大型本草著作,如《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图经》等,这些文献不仅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不仅分科更为细密,学术上也出现了许多开创性的,新的与以往不同的认识。

  一、开创内科分类和统一了八纲辨证

  《太平圣惠方》开创的中风、虚劳、骨蒸、诸痛、脚气、咳嗽、痰饮、霍乱、积聚、消渴、水病、黄病、诸虫、金疮以及妇人、小儿、五官等病证的条目,基本上明确了内科学的主要分类。虽然每门之首的总论病源、证候及治法,内容大多录自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理论观点亦较统一,但特点和贡献是按证列方,条理清楚。每方有主治证候、药物组成、制剂用法,明确了治病必须首先辨明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医者务使方随证设、药随方施,体现出理法方药的完整,基此,辨证论治体系雏形已具。

  另外,此书中不仅汇录两汉以来各代名方16834首,还收入宋太宗赵光义在潜邸时自己收集近千首验方。

  二、应用的药物种类大幅增加,尤其注重道地药材的质量和规格

  这个时期,出现了多部综合性大型本草著作,除了官方的大型本草著作如《开宝本草》等等以外,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本草著作。

  宋以前药物品种方面,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许多错讹的厘正和补充。有些药物是前代所罕用或没有使用过的。这一点,当时的宰相蔡襄曾评论说《圣惠方》多“异域瑰奇”之品。在经络、腧穴及针灸治法等方面,也都“采摭前经,研复至理”。

  宋太宗在此书序言中所谓“凡诸论证,并该其中;品药功效,悉载其内。凡候痰之深浅,先辨虚实,次察表里,然后依方用药,则无不愈也”是很切实的。

  三、完善了妇科学、儿科学的辨证治疗思路和开创了法医学先河

  宋以前,中医妇产科尚不完备,也没有专著。陈自明在1237年著《妇人大全良方》,引述了多种医著,分别对胎儿发育状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及产后病证,作了详细论述。对前人成就,结合作者自己临床经验梳理和总结,内容丰富,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妇科学体系,是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

  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在当时就赞扬说:“虚实在其脉,静躁在其情。荣枯在其色,寿夭在其形。苟能阅千人,望见知死生”。

  儿科学,天圣年间的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儿科专家。其著《小儿药证直诀》,所记23种病症的病理现象及多方,尤其是六味地黄丸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此书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多年,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除此以外,宋慈的《洗冤集录》,开创了中国法医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述。此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医学的正式诞生。它比意大利人费德利著的法医著作《论医学的关系》早了350 年,为世界法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思想的活跃,学术的宽松,致使不同理论特色的医学流派开始形成

  如前所述,宋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皇权对文化的热情支持和关注。《孟子·滕文公上》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夫人之慕名,如水趋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陛下若取士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末,则多士雷奔,四方风动矣!”

  宋初的思想家们冲破秦汉儒章句之学的束缚,许多人探究儒家经典的原本义理,开创了儒学研究的新方法。如周敦颐、范仲淹、欧阳修、张载、王安石等人,都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学术。当时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邵雍的“数学”派、张载的“气学”派、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吕祖谦的“经世致用派”等。

  尤其是陆九渊提出的“六经注我”治学方法,给出身儒学而后又是中医“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和李杲等人极大启发。

  医学思想界活跃,诸多流派向文化、儒学、哲学不断靠近,有些学派从儒学不同角度模仿和借用、发挥,大大促进了医学的自身发展。《四库全书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医学发展到金元,形成了医学流派的“四大家”,即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多家并列的局面。这些学术流派著作从不同角度、侧面丰富医学体系 ,为整个中医体系的完备作出了绝无仅有的贡献。

  五、“四大学派”,渊源有自,合抱之木,奠定体系

  钱穆先生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寒凉派”的刘完素,生活的时代是南宋与金朝南北对峙、战乱频仍的时期。

  刘氏十分推崇《内经》,肯定先贤的功绩;另一方面,则反对师古泥经,主张独立思考。他指出:“今详《内经·素问》,虽已校正、改误、音释,往往尚有失古圣之意者。愚俗闻之,未必不曰尔何人也,敢言古昔圣贤之非?嗟夫!”刘氏用儒学的考据训诂,深入研究了诸多文献,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揭示文献意图、时代背景。运用义理训诂方法,解读《内经》语言、文字、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对《内经》本意做了自己的归纳。他所说的:“若专执旧本,以谓(为)往古圣贤之书而不可改易者,信则信矣,终未免泥于一隅”,这一点对后世中医文献学研究极有参考意义。

  “攻下派”的张从正,私淑刘完素,尤其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不仅在实践中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而且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

  当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张氏的《儒门事亲》著作一出现,借助印刷术,传播很快。学术界对其说也有许多异议,如朱丹溪当时就曾讥其偏颇,后世医家也多屏而不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曰:“然病情万状,各有所宜。当攻不攻,与当补不补,厥弊维均。偏执其法固非,竟斥其法亦非也。”

  张氏的独特学术见解对后世医学影响亦大。如清代温病学家吴又可认为治瘟疫应以祛邪为急务,力主汗吐下三法开门祛邪;王清任、唐容川的瘀血学说及活血祛瘀理论,也是受到了张氏启发才日趋完善的。

  李杲著《脾胃论》,开创补土派。李氏指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重要,“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李氏尊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形成系统的脾胃内伤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近代、当代的著名大医学家,如董建华、路志正、李振华等都自诩为“补土派”。李氏的脾胃虚实传变、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脾胃盛衰和肺之脾胃虚及名方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传之不朽。

  朱震亨的《格致余论》开创“养阴派”。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善天文图谶学许谦的高徒。他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善于应用降火的药物,因为他注重滋阴,故被称为滋阴派。朱氏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临床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

  朱氏的滋阴派,学界公认称作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重要标志,影响深远。

  丹溪一派弟子众多,主要有赵道震、戴思恭、楼英、王履等。赵道震就是督管编修《永乐大典》的主要人物,许多运气方面的内容,都出于其手。戴氏得朱丹溪真传,被征为正八品御医,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楼英,是《医学纲目》的作者。此书提纲挈领,颇有创见,提出“阴阳五行生化万物”,诊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的辨治原则。

  王履著《医经溯洄集》,对《内经》《本草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及多位医家作了评述和质疑。在学术思想上,对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独到见解。

  细究一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术流派的原始,是先秦的子学。子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人的自主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注重思辨和辩论,提倡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

  而宋代的儒学流派作的新诠释、发展和重建,无不深刻地影响了医学“四大学派”的生成。这些宋代所开创的学术流派,后来成为元代乃至清代前期占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构成了11世纪以来中医思想史的主流,实际上为中国医学体系的完备,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卢祥之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