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医大家话中医|张运院士谈从通心络胶囊结缘中医
首页> 人物 > 正文

西医大家话中医|张运院士谈从通心络胶囊结缘中医

来源:光明网2024-07-25 10:59

  “一定要让大家知道中医药的文化魅力,而不仅仅知道中医能治病。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中医’不仅仅是中国医学,将来要变成‘世界医学’,就像‘西医’被称作‘现代医学’一样。” ——张运

  近日,由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西医大家话中医》丛书新书发布,该书汇聚了众多西医专家对中医药的独特见解与研究成果。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领域著名专家张运教授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张运以其深厚的西医背景和长达二十年的中医药研究,不仅揭示了通心络胶囊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重要作用,更为中西医结合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运,被誉为“中国多普勒第一人”,是我国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然而,这位西医大家与中医药的缘分却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通心络胶囊。在国家提出“中医药现代化”方针后,张运的课题组决定寻找一种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确治疗作用的代表性中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通心络胶囊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个博士生偶然间找到了通心络胶囊,从文献资料上看,这个药的疗效非常好,但却没有任何基础研究的数据。”张运回忆道,“我当时也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决定开展通心络胶囊的药理研究。”初步研究的结果令人震惊:对照组的兔子斑块破裂率达到60%,而给予通心络治疗的兔子破裂率竟然为0。尽管样本量较小,但这一发现足以让张运院士意识到通心络的巨大潜力。

  为了进一步验证通心络的疗效,张运团队开始了大样本和全方位的药理研究。他们严格设计了课题,增加了组别,将样本量扩大到75只,并多通路、多靶点地研究其作用机制。最终,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王国强同志更是在全国性大会上高度评价了这篇论文,称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来,使用传统中药复方作用在整体动物模型,且被美国主流杂志接收的第一篇文章”。

  随着通心络胶囊疗效的逐步确认,张运团队并未止步于此。他们深知,要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必须提供更为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于是,张运院士领衔的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试验(CAPITAL研究)应运而生,这是我国在世界上报道的第一个虫类中成药循证医学证据。

  从2008年开始准备,试验进行了近10年。张运院士团队严格设计了试验方案,所有患者均以颈动脉斑块作为观察指标,以影像学超声作为观察手段。他们牵头国内35家中心参与研究,确保了试验的可靠性和方法学的稳定性。最终,CAPITAL研究收获了令人惊喜的试验结果:对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的进展,并减少了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通心络胶囊的疗效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更为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在SCI收录期刊内检索通心络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TXL”,已有多百篇论文发表,证明了国际上对其药效的广泛认可。

  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张运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中西医各有优势且可以互补,但不能互相取代。“中医关注宏观的症状和身体的整体调节能力,而西医则尽可能地去看病灶并力求精准治疗。”张运指出,“在治疗手段和科技方面,西医的科技含量确实远超中医,但中医在调节机体功能和改善微循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张运以自身经历为例,阐述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在西医手术治疗无法完全清除病灶的情况下,中医中药的加入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你解决高速公路堵车,我解决省道、乡道堵车,这比单打独斗好得多。”他强调道。

  为了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张运院士建议西医应多借鉴中医的辩证思维而中医则可学习西医的科技诊疗手段。“在思维方式上,西医要多借鉴中医的辩证思维;而在一些科学技术、先进的诊疗手段等方面,中医多借鉴西医。”他总结道,“总的原则只有一条——对患者有利。”(李森)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龙羊峡畔的高原“渔光曲”

  • 昔日盐碱地 秋日绽斑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20日,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发现了一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地质遗迹——金林陨石坑。
2025-10-21 09:49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Grace Hendricks和同事证明,一种mRNA版本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标准mRNA疫苗的28倍。
2025-10-21 09:42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2025-10-21 09:39
单日就可最多烘干稻谷5000吨。
2025-10-21 09:28
农业农村部20日宣布,从当前开始到冬至(12月21日),启动实施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
2025-10-21 09:24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