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刘完素 “四说”:重塑中医热病治疗的寒凉之路
首页> 文化 > 正文

刘完素 “四说”:重塑中医热病治疗的寒凉之路

来源:光明网2025-08-16 23:42

  卢祥之 杜惠芳

  “河间先生,乃医中之北斗也。”这是与刘河间同代的名医张从正说的。

  清代的吴鞠通,是一位中国中医史上重要的温病学家。他秉承了河间学说,在其名著《温病条辨》中指出“温病热结阳明”,提出“白虎汤”治温病初起,称刘河间是“开温病治疗之先河”。

  《中医各家学说》统编教材主编,北京中医学院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说,刘河间“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奠基人其‘火热论’打破了当时‘好用温补’的局限”。

  刘河间,即刘完素(约1120-1200年),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体现有许多方面,今掇其重点四说如下:一是六气皆从火化,取清用凉为枢机;二是“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三是“亢害承制理昭然,五行生克守方圆”;四是寒凉送瘟燮阴阳,三方六药最精良。

  六气皆从火化

  刘河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即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均可化火,火热是多种疾病的主要病因。治疗应以清热泻火为主,临床尤其擅长使用寒凉药物,总宗苦寒。

  刘河间是中医第一个提出表里双解法的医家,主张在表证未解、里热已盛时,同时解表清里。

  他这一思想,被近代中医的“参天大树”‌蒲辅周先生高度重视,蒲老在表里两解方面,走的路径,学习河间之处尤多。

  蒲辅周先生认为,表里双解剂是既解表又治里的方剂,既含解表,又顾治里,合而组成具有解表和治里双重作用的方剂。这种治疗方法强调“先表后里”,即先解决体表的病邪,再处理体内的病邪。《伤寒论》也注意到这点,如“解表以桂枝汤,救里以四逆汤”‌‌。蒲老在治疗外感热病时,尤其强调掌握季节性变化,根据六气变化灵活而酌。治外感病,无论春温或风温,治疗时需注意不要过用苦寒而冰伏其邪,许多“坏症”,都是由于过寒而至,这也就是《温病条辨》所强调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春季用药宜轻清宣透;夏天治病多用于“清”。《时病论》指出“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秋天治外感病主要用“润”。就是《医门法律》所说的:“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润燥保肺。这就是“天人相应”,结合时令气候、邪气特性及患者体质灵活辨证。但是也需避免机械套用季节理论,动态调整方药。这些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或多或少方面都受到刘河间学说的影响。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

  刘河间非常重视五运六气,认为气候与疾病密切相关,尤其强调根据运气变化调整治疗策略。

  刘河间认为气候与疾病密切相关,强调要根据运气变化调整治疗策略。

  《内经·天元纪大论》指出:“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古人说五运与天干、六气与地支的对应关系。六气变化与人体病理确有微妙联系。

  刘河间重视的“五运六气”,除了研究、探讨了五运太过、不及对气候和疾病的影响和物候对疾病关联以外,他的贡献,最重要的是总结、支持了“病机十九条”,强调“谨候气宜,无失病机”。

  刘河间秉承《内经》“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的根本内涵,强调、重视“谨候气宜”。“气宜”之气候、环境等外因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异常(六淫)是致病重要因素。

  我们研究运用“五运六气”,必须结合季节、地域、气候,遵《内经》所强调的“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这一点,蒲辅周先生生前曾多次强调,今天,我们研究蒲老为什么每于危急之际,能洞察毫厘,通权达变,出奇制胜。他说“一切外感病,称时病,也称六气为病”蒲老重视节候变化与时病发生规律的研究,是他临床取得杰出疗效的非常重要原因。

  五运六气在今天看来,确实能够预测气候与疾病,通过岁运、司天在泉推断当年气候偏胜,如木运之年多风,少阳司天则火气盛行。还能指导临床治疗方针的确定。沈富曾有诗曰:“五运六气自然筑,佛占三分,道占五。”其说,乃“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虽然清代徐大椿等医家,也对“五运六气”的临床实用性存有一定疑惑,但如能结合气象学、流行病学进行验证,在“气候-物候-病候”方面深入研究,探讨“因时制宜”的基本治则,一定还会有重要发现。

  亢害承制理昭然,五行生克守方圆

  刘河间非常推重“亢害承制”。“气机亢害承制论”主要阐述气机过亢与相互制约的平衡。这一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气机”,人体内气或某一脏腑功能过亢,破坏平衡,导致疾病。“承制”通过内部制约机制(如五行相克、脏腑生克)调节亢盛,恢复平衡《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制”,《增韵》说“正也,御也,检也,造也。”人体机能哪个部分过度亢盛就会造成危厄,只有过承袭制约才能维持正常生化功能。

  刘河间最重视“火”的病机,认为“六气皆化火”。六气之中,“火热为病最广”。即使是外感寒邪,也会因人体阳气郁闭而化热化火,即“阳郁化火”。提出“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情志过度也会引发内火。刘河间提出“玄府”,人体气机流通的微观通道,其受郁闭可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化火。这一观点与现代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热象”相通,比如高血压,肝阳亢盛,肾阴不制、甲亢火亢无制等。所以说,刘河间的这一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寒凉送瘟燮阴阳,三方六药驱鞑虏

  刘河间一生精于临床,救人无数而手制名方甚多,尤以“双解散”和“防风通圣”,垂之长青。

  双解散。这是解表清里,双解三焦的最佳良方。主治表里大热,烦渴,二便不通,外感热病兼有内热。刘河间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指出,表里双解即同时疏散外感风热、清泄内蕴郁火,“开郁散热”。

  蒲辅周先生治疗外感诸病,就惯用此方。其秉“辨证求本、灵活化裁”原则,注重结合时令、体质及病情细微变化调整配伍,临床疗效极高。认为,双解散适用于外有表邪束表、内有三焦郁热之证,典型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的表实,同时伴烦躁口渴、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里热炽盛,或皮肤红肿疮疡、目赤肿痛等。通过“解表通里、分消三焦”使邪有出路,但是蒲老在世时,非常强调“攻伐而不伤正”,反对一味峻攻。

  防风通圣散。河间主张“六气皆从火化”认为外感病多从热化。还注重开通郁闭。最习惯用辛凉解表法。

  其破《伤寒论》辛温发汗历代传统,创制表里双解之剂,以“防风通圣”传世。此方表里双解,疏风解表、清热泻火、通腑泄热,最适用于温病初起兼有表证,或里热壅盛,如高热、便秘、烦躁者。

  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指出:指出方中“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如麻黄配石膏既解表又清热,白术配甘草健脾护中,充分体现了攻补兼施的制方原则。吴昆在《医方考》中,将此方拆分为四组,认为防风、麻黄解表,大黄、芒硝通里,滑石、栀子利水,石膏、桔梗清肺,川芎、归芍和肝,甘草、白术健脾,形成“表里三焦分消”的施治布局。这一点,在蒲辅周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医案中,多有阐述。

  实际上,双解散就是以防风通圣散为基础,加上六一散化裁而成的。防风通圣散侧重解表、泻下、清热,适用于单纯表寒里热证。双解散侧重在解表清里的同时,增加利湿功效,适用于表里同病而兼湿热者。

  六一散(益元散)。此方首载于刘河间所著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成书于1172年),当时名为益元散。其弟子在《伤寒标本心法类萃》(1186年)中将其更名为六一散,因方剂中滑石与甘草的用量比例为6:1,故名。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说:“益元散,治身热、吐利、泄泻、下痢赤白……”,而《伤寒标本心法类萃》进一步解释:“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名为六一散”。

  刘河间一贯主张“六气皆从火化”,擅长用清热利湿之法治疗热性病。六一散以滑石配伍甘草,正体现其“清解暑热、分利湿热”的学术思想。李时珍、汪昂等均高度评价六一散,认为其“统治表里上下三焦湿热”,与刘河间的学术主张一脉相承。

  刘河间就曾用此方为金代丞相韩企先诊治暑湿重症,以滑石六两、甘草一两配伍,一剂而愈。韩企先作为金朝重臣,其病案的流传也从侧面印证了六一散的临床疗效。

  六一散在历史上有多个名称,如益元散、天水散、碧玉散等。其中,“天水散”源自《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哲学思想,暗合方剂清热利水的功效;而“六一散”则直接体现药物配比,似更便于记忆和传播。

  蒲辅周先生也善于用六一散,主要是围绕着“暑湿,认为暑为阳邪,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二者相合则形成“暑湿困脾、三焦不畅”的病理状态,主要体现在一,三焦同治,如治上焦:通过滑石的清利作用,配伍桔梗、薄荷等宣肺之品,使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如治疗暑湿感冒时,常加杏仁、竹叶)。中焦:以甘草调和脾胃,配伍茯苓、白术等健脾化湿,防止滑石寒滑伤胃(如治湿滞泄泻时,常用六一散合平胃散)。下焦:滑石直达膀胱,利小便以实大便,配伍车前子、泽泻增强利水之力(如治热淋时,常加木通、萹蓄)。

  动静结合。譬如滑石性寒质重,主降;甘草甘缓性平,主升。蒲辅周先生说过,二者配伍体现“升清降浊”,尤其适用于暑湿夹滞、气机逆乱。

  顾护津液。蒲先生强调“治暑必兼养阴”,临床在六一散基础上常加麦冬、石斛等滋阴之品,以防利湿伤阴(如治暑热伤津之口渴,常加沙参、天花粉)。

  蒲老曾留下了许多医案,临床治“暑湿”及变症,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等多科疾病,尤以外感热病、暑湿感冒、湿热泄泻、湿热内蕴如热淋,尿频尿急、尿道灼热,以六一散加木通、萹蓄、瞿麦,清利下焦湿热,疗效甚高。所以,有联赞其:“学贯医坛启圣哲之辉光;德昭理通河间耀照千秋”。

  刘河间用药,还善用黄连、黄芩;石膏、栀子、薄荷、防风。

  黄连与黄芩,二者同属清热药,但功效各有侧重,近代名医焦树德先生曾解释说,黄连大苦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可以清心火、泻胃火、燥湿解毒。主沉降,偏于清中上焦实热,尤擅治湿热痢疾、高热神昏、口舌生疮。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是清肺火、泻胆热、安胎止血的良药。其轻浮上行,偏清肺胆及肌表之热,兼能凉血止血。若二者相配,清热之力互补。同气相求,异效相协,归经互补,可以扩大了清热范围。现代常用于急性胃肠炎、呼吸道感染、皮肤炎症等属湿热或实热证者。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除烦止渴,外用收敛生肌。主治高热烦渴、肺热咳喘、胃火牙痛等。这一认识,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四大名医”之首的孔伯华先生,认为石膏味咸而兼涩,性凉而微寒,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的专药,适用于内伤外感、病属热证的情况‌。认为,石膏不仅能泻胃火、解表肌、生津液、除烦渴,还能退热疗斑,宣散外感温邪的实热,使热从毛孔透出‌。如用石膏治疗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等症状,效果十分显著‌。

  孔伯华先生强调,石膏的解热效果优于其他凉药,且其性凉而不寒‌。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等。石膏若与栀子合用,石膏清气分实热,栀子清三焦郁热,合用可清涤内热。石膏重在清除阳明热盛之烦,栀子善解郁热扰心之烦,还能导热从小便出,热邪得有出路,内热得除,则诸热可解矣。

  薄荷,辛凉轻剂,疏散风热。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核心功效,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暑湿感冒,尤以薄荷、香薷、厚朴配伍,化湿和中,缓解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甚效。

  叶天士善用治温病,其桑菊饮即以薄荷为佐药,配伍桑叶、杏仁,治疗风温初起之咳嗽。银翘散又用薄荷与金银花、连翘同用,辛凉解表,透邪外出,为“辛凉平剂”之代表。到了名医张锡纯年代,主张用薄荷代替麻黄治疗温病,认为其“凉汗透表”,如此,似更契合温病病机。蒲辅周先生与刘河间一样,都善用薄荷,常配葱白,借以增强透邪之力,尤宜风温初起。

  防风,作为中医临床的“风药之润剂”,最主要的,防风祛风解表,性偏发散透达,为外感表证的“通用药”。如名方九味羌活汤,发汗解表之力增强,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张元素创制此方,泛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还用于周围性面瘫、高原反应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我们翻阅文献,可以看到,从李东垣的“升阳除湿”到叶天士的“辛凉透邪”,防风始终以其辛润平和、通治诸风的特性,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痹证、痉证及脾胃病的要药,足堪重视。

  此文结束之际,有感于先贤刘河间先生的杰出贡献 ,感而怀之,吟曰:

  翘楚耀星河,

  寒凉起沧波。

  独径开新论,

  火热破沉疴。

  济世仁心厚,

  丹灶妙药多。

  河间泽千古,

  长留大匠歌。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