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9月14日,由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立项的中医中药(心脑通方)治疗冠心病有效性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来自中西医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齐聚现场,共同探讨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模式破解冠心病诊疗难题,为千万患者探索兼具临床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慢性病管理新方案。
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正日趋沉重。《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45亿,冠心病患者约1100万,脑卒中患者1300万,心血管疾病已稳居国民首要健康威胁之列。当前临床主流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虽能快速控制症状,却难以阻断病情进展,且术后长期用药、复查等费用给患者家庭和医保基金带来沉重负担,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仍居高不下。
“冠心病诊疗不能仅停留在救急层面,更需兼顾治本与长效。”课题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倪新海表示,这正是心脑通项目立项的核心动因——依托中医药优势,探索减轻患者疾病与经济双重负担的新路径。
中西医优势互补成为专家共识。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会长刘广义表示,中医药拥有数千年临床积淀,其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理念在应对病因复杂的慢性病时独具优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汪文来进一步阐释,冠心病治疗需跳出仅关注局部血管的局限,遵循五脏相关理论调节全身机能,心脑通方所秉持的正气补足与痰瘀同治思路,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体现。中华医学会原党委书记吴玉普则强调,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展现的多靶点、多系统调控优势,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复发意义重大。
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项目设计凸显严谨性。北京中医药大学周志杰介绍,研究将采用案例分析结合现代医学评价体系,对入组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中药干预,既记录心绞痛发作频率、胸闷气短等主观症状,也通过冠脉造影、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客观指标评估疗效。
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专家裘玉明透露,项目将为患者提供补贴以保障依从性,重点纳入不愿或不宜手术的患者群体,明确纳入与排除标准以确保研究针对性。
“我们的目标不是学术之争,而是切实延长患者生命长度、提升生命质量。”倪新海在总结时强调。据悉,项目组下一步将加速完善方案、细化指标,推动研究进入实施阶段,让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记者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