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书说中医”第十期:医师漫谈—儒医苏东坡与沈括
首页> 科普 > 正文

“书说中医”第十期:医师漫谈—儒医苏东坡与沈括

来源:光明网2021-07-07 17: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书说中医”栏目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光明网共同推出,精选优质中医药科普图书,普及中医药知识,带您一同感受中医药文化。

  本期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游云

“书说中医”第十期:医师漫谈—儒医苏东坡与沈括

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苏轼和沈括合著之书

  在宋代“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社会氛围下,当时出现了很多儒医。宋朝士大夫多精通医理,尤其以苏轼与沈括博洽多闻。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工诗词、书法、绘画,兼通医药。千年以来,苏轼的诗词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文章隽永,历久弥新。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但是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和开阔豁达的胸襟。每当诵读他的诗词时,会为他“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乐观所感动,也会为他“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的赤心为民所感动。

  苏东坡不仅是文学家,也是实干家,他曾开凿湖泊河道,治水筑堤。此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医家,著有《苏学士方》。苏学士在海南对益智仁及其花的生长特点进行了描述,并指出其作为药,可以治疗小便不利,“而无益于智,智岂求于药乎?”当今社会奢谈补益补脑之药,有违苏学士之意。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规律健康的饮食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切不可舍本逐末,求助于药物。

  大家对沈括这位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也一定早有耳闻。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其博学多才,通晓天文、方志、律例、兵法、音乐、卜算等,于医药亦有研究。沈括文武全才,既著书立说,又带兵打仗,同时还开展试验研究。他最早命名了“石油”,最早记载了地磁偏角以及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他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的方法:水浮法、碗沿旋定法、指甲旋定法和缕旋法,并通过分析比较与实践研究,指出缕悬法效果最好。沈括注重方药的实效,“世之为方者,称其疗效,尝喜过实,《千金》《肘后》之类,尤多溢言,使人不复敢信”。在当代,我们也应以沈括的求真务实精神为榜样,客观评价中医药的疗效,既不过度夸大,也不全盘否定。

  在《苏沈良方》一书中所载方剂,大多附有验案,故沈括在序中称“予所谓良方者,必目睹其验,始著于篇”。书中记载了以人尿炼制“秋石”之法,为世界上最早提取性激素的记录,比国外相关医学记载早800余年。

【相关文章】

“书说中医”第一期:揭开身体内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书说中医”第二期:中医所说的“经络”真实存在吗?

“书说中医”第三期:中医所说的“藏象”到底是什么?

“书说中医”第四期:中医所说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指的是什么?

“书说中医”第五期: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

“书说中医”第六期:本草药性——中医理论指导的中药应用

“书说中医”第七期:从《红楼梦》谈痘疹、温热病的防治

“书说中医”第八期:辩证求因——内外失衡与疾病

“书说中医”第九期:人参补益?有什么科学依据

  出品:光明网 中华中医药学会

  监制:战  钊 宋雅娟

  策划:张梦凡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邵永高铁全线首座连续梁成功合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