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书说中医”第十三期:产后宜服生化汤
首页> 科普 > 正文

“书说中医”第十三期:产后宜服生化汤

来源:光明网2021-07-27 17: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书说中医”栏目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光明网共同推出,精选优质中医药科普图书,普及中医药知识,带您一同感受中医药文化。

  本期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柏灿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这是中医方剂中的一首汤头歌诀,从中可以知道,妇女在生完小孩以后要服用生化汤。古往今来,生化汤一直是妇女产后的常用方剂,某些地区将此方作为产妇的必服之剂。大家不禁要问:产妇为什么要服用生化汤?生化汤的汤名有什么含义?

“书说中医”第十三期:产后宜服生化汤

  产妇在生孩子的过程中,不但气血受损,阴液流失,伤筋动骨,而且因全身用力,汗孔开泄而汗出不止。此时,产妇一方面气血不足,推动无力,致使一些应该被排出体外的陈留物质(俗称恶露)留于体内,形成瘀血等致病因素;另一方面,因产后汗孔开泄,机体易被寒气入侵,寒凝血脉,留阻胞宫,既加重恶露又导致恶露更加难以排出体外。恶露对产妇的危害一方面是因其留阻子宫,气血不畅而出现小腹疼痛;另一方面因其留阻,影响新鲜血液的生成而导致月经不调,所谓“恶血不去,新血不生”。因此,必须要给予刚生完小孩的产妇温通行散之品以祛除恶露,同时应补益气血,这样恶露瘀血祛除,新血产生,产妇才能恢复正常。

  生化汤正因有此功能,能够祛瘀生新而名“生化”。生化汤的这一功用与其药物组成有关。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这些药物都有一个共性——药性偏温。这也符合“产前宜凉,产后宜温”的饮食与用药原则。全方虽然只有五味药物,但却体现出祛瘀生新、温经止痛、气血同调的功用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中药非当归莫属。当归,又名秦归、云归,古有“十方九归”之说,是临床最常用的补血药之一。

  当归性味甘辛而温,甘温能补,辛温能行,且主归与血液有关的心经、肝经、脾经。当归从药用的角度上讲有两大特点:调血专药,既补血又活血而以补血为主;其所有的功用,不论是调经、止痛,还是通便、止咳等,都与其补血、活血有关。关于当归补血活血的功效,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十分恩爱,但不幸妻子患上怪病,面色无华,而且每隔一月就出现小腹疼痛难忍的情况,多次求医无效。丈夫决定亲自去一座人迹罕至的深山采药,发誓一定要治好妻子的病,临行前对爱妻说:“我如三年不归,那就是我死了,你可以改嫁他人。”不料他果然三年未归,可怜的妻子为生活所逼,不得已选择了改嫁。谁知事隔不久,前夫采药归来,妻子后悔不已,觉得对不起前夫,便将前夫采来的药大量服下,意欲自杀,结果反而把病治好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药草取名为“当归”。

  目前对当归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血虚证 当归可用于一切的血虚病证,常与黄芪配伍,如当归补血汤。

  2.血瘀证 当归可用于瘀血阻滞病证,常与川芎、桃仁、红花等配伍,如桃红四物汤。

  3.血虚寒凝证 当归可用于血虚寒凝之冻疮、痛经等,常与生姜配伍,如当归生姜羊肉汤。

  4.月经不调 当归是调经的要药与专药,无论是血虚还是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都可以用当归,如四物汤、温经汤。

  5.肠燥便秘 当归适合于产后、术后的血虚肠燥便秘,常与桃仁、地黄配伍。

  本文摘自:杨柏灿《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相关文章】

“书说中医”第十一期:从中药铺走出的“龙骨”——甲骨文

“书说中医”第十二期:解暑化湿度三伏

  出品:光明网 中华中医药学会

  监制:战  钊 宋雅娟

  策划:张梦凡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 重庆巴南:非遗展演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