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新闻 > 正文

燃尽芳华为中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2021-10-25 16: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史锁芳在写处方。江苏省中医院供图

  从江苏省中医院门诊楼三楼诊室的玻璃窗向外望去,初秋的梧桐叶已经开始泛黄。而这间诊室的主人,却与这个秋天失约了。

  2021年10月13日凌晨,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史锁芳倒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岗位上,年仅59岁。

  《伤寒杂病论》的书页上还留有他的余温,患者的耳畔还回响着他的叮嘱,学生的手机里还保存着他的问候……而他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十月的南京,梧桐呜咽,为他送别。

  他是勇者——为人民战斗到生命尽头

  故事永远定格,初心依然跳动。

  在江苏省中医院那间他最熟悉的诊室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静静躺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也是在抗击疫情的岗位上度过。

  朋友为他撰写的悼文概括了他生命最后的轨迹:“江夏沥肝胆,长春着戎装;禄口献谋略,溧水湿背裳。南北留身影,寒暑拾行囊;忘食顾病患,废寝研良方;心力俱憔悴,生死两茫茫。”

  从冬到春又到秋,寒暑更迭,他依然坚守在一线。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我应该冲锋在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史锁芳第一时间交出了请战书,请求支援一线。2020年2月,史锁芳带领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驰援武汉。当时已经58岁的史锁芳,是江苏援鄂医疗队中较为年长的医生之一,但他每天仍坚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方舱里工作7、8个小时。

  “每天上午,他都准时出现在方舱,仔细检查每一位患者的病情,望闻问切,一个环节都不少。”曾在江夏方舱医院与史锁芳一起工作的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明祺回忆起那段时光,泪眼滂沱。

  今年1月,史锁芳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派专家又一次出征,奔赴吉林长春指导工作。除夕之夜,他没能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朱佳忘不了与这位“战友”在吉林抗疫的日夜:“他总是让患者相信中医,漫天大雪里,他的身影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又那么执着。”

  7月,南京出现疫情后,史锁芳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康复中医专家组组长。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征。

  从8月5日进驻溧水区中医院,史锁芳与江苏省中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就一直驻守在隔离病区。中秋假期,他再次错过了与家人的团圆。他的同事徐静回忆说:“史主任是主动申请在隔离病区继续驻守的,一直等到患者全部出院才带领团队撤离。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竟是永别。”

  10月13日凌晨,就在他即将解除隔离的最后一天,就在他快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在隔离酒店的房间,史锁芳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离世。

  武汉江夏区中医医院院长熊侃回忆,在江夏方舱医院,每次进舱他都会连续工作,不吃饭也不喝水。有一次他脱下防护服,已经大汗淋漓接近虚脱。但每当家人问起史锁芳在一线的情况,为了避免家人担心,他会说自己吃得好、睡得香,工作也顺利。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心里装的都是抗疫工作,没有自己。”熊侃说。

  穿着防护服,史锁芳只给很多患者留下一个模糊的模样。但一位患者说,她始终记得,史锁芳有双特别有力的手和沉稳洪亮的声音。

  在武汉,他在防护服上写下的“相信江苏中医”,鼓舞着江夏方舱医院的患者;在吉林,他教病区的患者打八段锦,为冬日的病区带来无限温暖;在南京,他收到患者“丹心医疾,妙手沉疴”的手书,与患者一起合影为中医点赞。

  回忆这位在抗疫一线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挚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动情地说:“我深深为他恪尽职守的精神和仁心仁术感动。”

  得知弟子去世的消息,93岁高龄的国医大师周仲瑛潸然泪下。去武汉抗疫前夕,这名弟子登门拜访,带着老师的指导方案到了前线,而如今,弟子完成了一份令人满意的中医药抗疫答卷,却再也无法将答卷带到老师跟前。

  “决定为医者,必须警钟长鸣、马不停蹄、持之以恒、勇于探索、不断升华。”35年前,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的史锁芳,将这句话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35年后,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为人民“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虽然他的生命定格在这个秋天,但人民却不会忘记他。

  因为江城的江水记住了他,春城的大雪记住了他,金陵的秋叶记住了他。

  人民,也记住了他。

  他是医者——为患者捧出一颗真心

  史锁芳的家,与他工作的单位江苏省中医院仅有一墙之隔。“这是一个老小区,居住条件并不好。但为了离患者近一点,他搬到了这个小区。”他的同事李磊说。

  患者们常说,虽然人还没到医院,但只要能挂上史锁芳医生的号,心里就很踏实。

  对待患者,他有一颗柔软的心。

  他曾说:“母亲是我的第一位患者,因此我很能理解患者的心情。”

  他很耐心,他总给不了解中医的患者讲中医的治病理念,开导情绪低落的患者。江夏区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叶德梁是史锁芳在武汉抗疫一线收的徒弟,他说:“在方舱,师父总和患者谈笑风生,舒缓患者的焦虑情绪。”

  在方舱医院,他亲自教患者打太极拳、八段锦,还组织病区的党员搞集体活动,活跃方舱医院气氛,用笔、本子、书籍“奖励”病区“积极分子”。

  他有仁心,曾经有位外地的患者因咳血来看病,症状很危急,为了让患者早点喝到中药,他帮助患者买来煎药壶,在科室里帮患者煎药。他常教导学生,作为医生,要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他不收红包,请他吃饭也一笑拒之。他是真正的好中医。”

  “真心感谢史主任,是史主任把我从病痛中解救出来!史主任离去我很痛心!”

  网络上,他的患者纷纷表达哀悼之情。听闻他去世的消息,还有许多外地患者赶到南京,送他最后一程。

  为什么患者怀念他?一个故事或许能告诉我们原因。

  有一次,一个肺癌患者在门诊问史锁芳:“我还能好吗?”他没有多言,在病历上写下赠言:“莫道天涯海角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见过很多生死离别的史锁芳也许早就有了答案。

  他是学者——为中医永葆赤子之心

  “做医生难,做一名好医生更难,做一名好中医难上加难!”这是史锁芳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对中医的“痴”,身边的人都看在眼里。

  他的学生、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博寒回忆,有一次去老师家拜访,走进书房却不见人影,直到一个脑袋从书堆后面露出来,才看到埋在书堆里的史锁芳。不大的房间里,目力所及处都堆满了书。

  因为长期伏案看书,史锁芳患有眼疾,总是带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他的眼睛,总能穿透疾病表征,看到核心病机。

  作为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的“领头羊”,史锁芳多年致力于哮喘的防治工作,着重开展了“全程治防结合、内外兼顾、汤膏并用的抗哮喘复发研究”以及“祛风宣痹法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温阳补肾法治疗顽固性哮喘”等研究。他在1997年研制出的院内制剂,至今已治疗数万人。

  他勤奋,从江夏方舱医院回江苏不到一个月,就总结发表了新冠肺炎中医论治的论文。

  他幽默,在讲课时,学生们觉得很难理解和切入,他就用带吴语口音的普通话说:“乌梅丸,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他率直,当听到有些人说“中医是慢郎中”,他会横眉立目,振臂高呼,用自己治疗的临床疑难案例告诉大众,中医药可以“覆杯而愈”,可以“一剂知、两剂已”“中医不是慢郎中”。“中医有效是铁的事实!”他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更新停留在2020年7月,还在为捍卫中医药的尊严而发声。

  他坚定,矢志继承龙砂医学。抗疫期间,他将太极开阖枢图和“五运六气”写在了防护服上。父亲对中医的点滴热爱,同为中医的女儿史潇璐都看在眼里,她说:“父亲生前跟我讲得最多的是五运六气。”

  他随和,一个这样忙碌的大教授,却坚持做中医科普。2019年,史锁芳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岐黄传道斋”,组织起博硕士团队做中医科普,发表原创文章,向公众传播中医知识。

  “他是一个有热血的中医人。”他的老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谈到这位弟子的离去禁不住泪眼朦胧。他说:“在他离去前的三天,还在微信群里讨论五运六气的医案,没想到,这竟是我与他最后的交流。”

  在史锁芳的手机备忘录里,工作日程依然很满。

  他总结的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书籍还未出版;

  他惦记的学术年会还未参加;

  他担忧患者的疾病还未痊愈;

  他牵挂学生的论文还未完成……

  未竟的事业和梦想,在这个秋天,与他那颗挚爱中医的心脏,一起被按下了休止符。

  他是师者——为后学照亮前行道路

  “尚未真正入道的年轻中医绝对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循循善诱。”这是他在自己写的文章《我的从医之路》里总结的经验。面对学生,他成了那个“循循善诱的人”。

  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在学生们眼里,作为老师的史锁芳,是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

  他是充满激情的“学长”。在2020年毕业典礼上,他振臂高呼“去努力奋斗吧!任何梦想都是奋斗得来的!”“让青春之花勇敢地去绽放吧!”

  史锁芳很喜欢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境界”,他常拿“人生三境界”勉励自己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中医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为了勉励后学,他还给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手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应当踏实善学,务实勤奋,老实做人,认真做事,传承仁心仁术,珍惜机会,不虚度年华。”

  他是倾囊相授的“良师”。每周四下午,是学生们与史锁芳固定的病案分享时间。下班之后,他会抽出2~3个小时与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分析病案,讲解心得。

  哪怕在抗疫一线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候,他也不忘给学生们上抗疫思政课:“你们一定要有中医自信,肩负起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和担当。”

  “老师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我们。”他的学生张婉如说。

  他是关怀备至的“慈父”。每逢节假日,从白大褂里摸出小零食给学生的,是史老师;为了一篇论文陪学生反复斟酌修改到深夜的,是史老师;帮学生订盒饭的,是史老师……他陪学生的时间远超陪伴自己的孩子。

  “在生活中,老师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关心我们,他严肃又亲切,是我们安全又温暖的靠山。”王博寒说。

  “讲座时永远带着可爱笑容的教授陨落了。”一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子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

  是的,一颗中医的“星星”陨落了。但是,他的名字,在人民的心中永远铭记;他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徐婧)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