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医药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首页> 新闻 > 正文

中医药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来源:光明网2022-10-26 16:04

  毕齐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有关中医药研究的讨论很多,有时争议也很大。就目前能够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可以初步看到中医药研究的方向与趋势的端倪。

  中医药研究的国际背景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及鼻祖,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实践与发展,中医药不仅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传统医学之一,也是世界医学领域内重要的学科类别。因此对于中医药的研究要具有全球的视野,建立起中医药属于全世界或全人类的概念,并且与现代医学加强交流和融合,应尽量避免闭门造车或孤芳自赏。

  中医药不仅在中国大陆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还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华人聚集区域继承发展。由中医药衍生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等也在各自国家有其生存及发展空间。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已经发展到了全世界各个角落,因此中医药的研究应该是属于国际层面的研究,因此制定研究方法和规则与就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既然从全球视角看待中医药的研究,使用国际通用语言和方法就至关重要。中国大陆有责任承担中医药研究规则制定者的工作,至少应该回答如何建立中医药评价的方向和框架问题。

  国内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现状

  自1999年以来,一些中医界人士开始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医药研究,2019年3月12日,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该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前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成立大会上除了表达祝贺之余,谈到中医药在医疗上解决了很多临床问题。但总体而言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循证证据,希望今后这方面多做努力,将中医药更多地介绍给国际医学界。

  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心,并于2008年成为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IECLEN)批准成立的临床流行病学培训机构(CEU)及国际Cochrane协作网补充替代医学领域中医药分中心。

  这些研究机构的成立,以及国内中医药学界对循证医学的认识日益提高,各类与中医药研究的指南、共识等纷纷出台。尽管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学进行中医药研究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和实践。

  202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了12个中药上市,不仅创新一年内上市中药数量之最,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上市中药均经过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其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

  在国家中药上市审核中要求提供国际通用方法证实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必将会有力推动中药的循证医学研究进程。这些中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研究)结果不仅成为申请上市的有力佐证,而且还将构成这些中药今后形成指南或共识的有力支撑。

  中医药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中医与现代医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不能相互认同很正常。中医药发源于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与发生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医学有明显不同。因此中医药缺乏与现代医学相对应基础或临床研究,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中医药研究的文献数量缺乏和质量不高。

  目前很多中医药专业人员在做中医药指南或共识,但是无论是临床指南还是专家共识,都是属于文献研究。在研究文献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各种起到调节作用或过渡作用的“中西医结合”的指南或共识写作方法就顺势出台了,这也是经常引起争议的焦点所在。

  如果采用现代医学的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中医药的研究,就应该遵守已有的循证医学方法学的规则。如果认为应该建立自己中医药的评价标准、准确的说是中国大陆中医药评价标准。需要考虑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使用中医药的地区、以及日本汉方医学和韩国的韩医能否认同以及有无全球推广的可能性。

  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和形成指南/共识,是现代医学的主流研究方法。究其根本就是通过随机对照(RCT)研究获得证据,从而指导临床实践。因而首当其冲需要鼓励或要求进行临床随机对照(RCT)研究,从而形成指导性意见,成为全球中医药使用依据和规则。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体育代表团成都世运会首金诞生!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2025-08-05 10:16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2025-08-05 10:15
》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025-08-05 10:14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25-08-05 10:13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
2025-08-05 10: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