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首页> 新闻 > 正文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来源:光明网2023-12-06 17:02

  近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岐黄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以“创新引领,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震,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文明等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张伯礼、丛斌、黄璐琦、仝小林、陈凯先等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以及科技、产业管理部门的知名专家等作学术报告,旨在介绍新观点、新进展、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法以启发思路,凝聚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在论坛开幕式中发布

  会上发布了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包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发挥、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突破三大类别15项成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名列第一大类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的首位。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据介绍,为发挥好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的示范作用,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公开征集、系统梳理、专家论证以及征求意见等环节,遴选出了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这些成果的特征一是体现时代性,主体完成时间为2012年至2022 年;二是体现破“五唯”,重视成果的价值,或对中医药行业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三是具有鲜明的标志性,改变了现有科学认知或临床决策、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开拓了中医药新领域、突破了中医药发展瓶颈、攻克了国际难题,体现了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推动作用。“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正是对中医药行业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突破了中医药发展瓶颈、解决了国际难题。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独特组成部分,《内经》奠定络病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首创通络方药,清代叶天士丰富发展络病治疗药物,成为络病发展史上三个里程碑。由于中医发展史上重经轻络现象,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络病理论,如清代喻嘉言所言“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叶天士亦云“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络病研究成为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

  在传承络病研究基础上,首次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并建立两大学科分支——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被路志正国医大师评价为“中医络病研究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提出核心内容——营卫理论。提出“孙络—微血管”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微血管病变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揭示心脑血管重大疾病治疗的关键机制是微血管保护,微血管保护的核心机制是内皮细胞保护。国际标准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循证研究解决国际医学界重大难题,研究证实:有效抑制稳定易损斑块,明显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有效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填补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药物治疗空白;明显提高慢性心衰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研究成果发表于JACC、Nat.Rev.Cardiol.、Circ.Res.等国际权威杂志,获得国内外医学界高度认可。973项目专家组评价:“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教授在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解读中评价到:“该项目既把理论的创新发展起来,又把临床的应用和新药的研究带动起来,开辟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微血管病变新领域,形成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新突破。”(王庆庆)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伊宁六星街: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

  • 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与会代表继续在云南参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2025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5日至9日在德国柏林举行,共吸引全球约1900家展商参展。
2025-09-09 10:01
在嘎鲁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三北”工程作业现场,开沟种植一体机在沙地上开垦出一道道沟,种下一排排柠条。”
2025-09-08 09:4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2025-09-08 09:41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5-09-08 09:38
面向“十五五”,政策导向应注重发展与治理并重,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规则清晰、响应高效的智能消费治理体系,护航“人工智能+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5-09-08 09:33
7日0时3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8 09:32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