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9月19日至21日,2025年中药材乡村振兴示范推广行动(浑源站)暨第四届恒山黄芪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山西浑源召开。
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恒山黄芪,也称浑源正北芪,拥有1500余年的种植历史。据《浑源县志》,北魏时期就有刨黄芪入药的记载。目前,恒山黄芪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核心优势?
大会开幕式,浑源县委书记、政府县长赵昱清在致辞中亮出恒山黄芪产业“成绩单”:全县宜芪面积达39.5万亩,有芪面积28.6万亩,年产2500吨,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直接带动5万余农户增收;恒山黄芪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明确,浑源将围绕种源保护、标准制定、品牌建设持续发力,推动恒山黄芪向百亿级产业目标迈进。
恒山黄芪产业研究院院长、山西农业大学研究员田洪岭总结恒山黄芪“千年种植史、独特生态、生态栽培、充足年限、传统加工”五大优势及种质不足等痛点;并指出2022年团队与浑源县共建研究院,解决产业痛点,建种质资源圃(存367份材料)、做基因研究、育出“恒芪1号”品种,研发专用肥等技术,未来将从资源化、道地评价等方面发力,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助力恒山黄芪产业发展。
联盟秘书长郑文科进一步提出,要推动传统作坊式加工升级,建立种植年限验证机制,让 “每一根黄芪都可溯源”,从技术层面保障道地药材的品质公信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盟理事长张伯礼通过视频发来致辞,为恒山黄芪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关键建议,包括以科技赋能,推广规范化种植加工、打造溯源体系;以文化为魂,发掘道地药材文化内涵;畅通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种好、卖好、收益好”等,为恒山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指引。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收益好”,这需要政企协同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大会现场,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与浑源县人民政府的签约,成为“科研+地方”合作的典型案例——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与地方的资源优势结合,将为恒山黄芪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针对圆桌对话中提出的劳动力断层、附加值偏低等问题,浑源县给出了清晰解决方案:设立“恒山黄芪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深加工领域;推动“黄芪+文旅”融合,拓展产业链价值,让道地药材从农产品变身高附加值商品。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原副司长吴海东所言,恒山黄芪已成为连接“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的纽带,其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正为地方经济增长与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稳定支撑。(记者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