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18—19日,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三十年学术大会在河北省易县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委会、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委会、世界中联中药上市后研究与评价专委会、世界中联临床研究数据监查与决策专委会五个学术团体联合举办。
王永炎、陈可冀、张伯礼、王琦、仝小林、田金洲、朱立国、翁维良、李幼平等院士专家,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昱、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王国辰、中国药学会副秘书长杨进波、世界针联主席刘保延等学会领导以线上线下方式出席活动并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对本次会议的组织形式和重要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他回顾了中医药临床评价三十年搭平台、育人才、建机制、创方法的发展历程和标志性成果,解读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五点建议:一是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开展临床价值导向的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二是重视将中医药临床优势转化为评价指标,加强核心指标集的研制应用;三是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制,推进AI与中医药疗效评价融合发展;四是重视卫生经济学评价,服务医疗决策和科学监管;五是重视临床证据转化应用,支持中药新药研发、上市后再评价和临床应用。
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俊华介绍,今年正值“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之交,也是中医药现代化推进三十年的重要节点,举行此次联合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五个专委会联合起来举行会议,可以更广泛汇聚行业智慧,更全面系统回顾三十年发展的成效和经验,更战略性研讨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和攻关任务。
当前,中医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把疗效“说明白、讲清楚”是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工程,亟须发展完善科学规范且符合中医药疗效特点的评价方法体系。围绕当前中医药疗效评价发展重点和需求,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经行业专家研讨,形成了相关专家共识和工作机制。会议发布了《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专家共识》(狼牙山共识),明确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7个方面任务;启动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多主体协同工作机制”,解决多主体协调难、多环节联动不畅等问题;为系统总结既往发展成果,启动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三十年》专著编写工作,将从政策、平台、方法、成果、团队、产业等方面总结发展成果。
《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专家共识》发布仪式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多主体协同工作机制”启动仪式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三十年》专著编写启动仪式
会议发布了AI与中医药临床研究融合的两项成功案例:一是智能化中药安慰剂研制关键技术,解决安慰剂制备的精细性、特异性和层次性拟合难题;二是中医药临床研究智能体(CTA),实现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全过程数据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三个环节智能化,推动中医药临床试验向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中药安慰剂研制关键技术发布仪式
中医药临床研究智能体发布仪式
本次会议回顾过去三十年发展成绩,分析当前问题与形势,谋划未来方向和任务。大会汇集了涵盖疗效评价全链条的知名专家学者、管理部门及产业界代表,搭建了“政-产-学-研-医”相结合的学术交流平台。经过会议研讨,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将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走向世界提供方法学保障。(记者张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