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卢祥之
凉膈散是中医的著名方剂,虽始自《惠民和剂局方》,但经刘河间再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又有贤者立升降散、清肺排毒汤,其制方思路和基本的临床路径、实践特点,一脉相承,直到今天,仍不乏特殊的临床价值。
“河间先生,乃医中之北斗也。”这是与刘河间同时代的著名医学家张从正说的。
清代名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说,刘河间是“开温病治疗之先河。 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说,刘河间“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奠基人,其‘火热论’打破了当时‘好用温补’的局限。”所以,我们今天完全可以说 ,刘河间一生创制名方虽多,但尤以发展了“凉膈散”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为著,900年来,垂之长青。
凉膈散源流
凉膈散首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配伍十分精妙,君药是大黄、芒硝。泻热通便,引火下行。臣药是栀子、黄芩。清热泻火,解毒除烦。佐药是连翘。清热解毒,轻清上浮,透散上焦之热。使药是竹叶、薄荷、甘草。清疏上焦风热,引药上行,兼可利尿,使热邪从小便而出。此方以调胃承气汤为基础,加清热透表之品而成。
斯方最大的特点是清上与泻下并行予邪出路。通过泻下大肠腑实,清除上、中二焦的郁热,“釜底抽薪”,火热之邪从下排出,上热得以自消矣。
现代临床用于属于“火热壅盛”诸多疾病,尤其在呼吸系统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只要其见高热、咳嗽、胸痛、咽痛及流行性感冒、急性腮腺炎和败血症早期表现为热毒炽盛者均可一用。
刘河间深刻继承凉膈散“泻火于下,清解于上”的制方思想,归纳了“表里俱热”诸项指征,极大拓展了临床应用范围。
“阳气拂郁”是产生多种火热病证的关键。凉膈散原方虽然蕴含了“清上泻下”的表里分消思路,但其“表”更多指“上焦胸膈”,病位偏里。刘河间将“表”扩展到了外感“表证”。认为很多外感热病初起,不是单纯的风寒,而是 “表里俱热”。热邪同时侵犯体表和内在的胸膈,导致既有发热等表热证,又有胸膈烦热等里热。因此,凉膈散在刘河间以后,就成为治疗这类复杂病证的最佳选择。
刘河间以“清上泻下”法为核心,灵活化裁,创制了著名的类方,如“防风通圣散” 就是在凉膈散的基础上,加入了防风、荆芥、麻黄、石膏、滑石。增强了疏风之力,使解表作用更胜。
基于上述思想,刘河间又创制了“双解散”,斯方是防风通圣散与益元散相合,这样,就从治疗“膈热”的专方,提升为治疗 “表里俱热”一切外感病的主方。
500年以后,清代杨栗山,创制了“升降散”
僵蚕、蝉蜕、姜黄、大黄 (常辅以米酒、蜂蜜送服)。这个方子是调畅气机,宣散郁火的良方。 “升清降浊"”,让郁滞热毒得获出路。主治“表里三焦大热” ,病症包括头痛、胸膈胀闷、呕哕吐食、憎寒壮热、四肢厥冷,气喷如火、咽喉肿痛、发斑发疹、谵语狂乱等。此方被蒲辅周先生盛赞。蒲辅周表示,治瘟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说明升降散治疗瘟疫的重要性,堪比银翘散在治疗四时温病中的地位。
我们从组方结构来看,升降散与凉膈散两者均源于“河间学派”清热泻火、通利气机的学术思想,以“清泻热毒、调畅升降”为总的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热毒病症的互补方剂,制方思想存在“继承—发展”的内在逻辑。
基本遣方制药原则是遵循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热毒为病多壅滞气机”的理论,以“清热泻火、解毒通利”为治则,针对热毒内盛、气机不畅的病机本质,而且,都重视“通”与“降”的共性,是刘河间“通利气机以泄热毒”的思想延伸。
清肺排毒汤
清肺排毒汤是中医药抗疫的一个重要方剂。此方共21味药,针对“寒湿疫毒”病机,散寒祛湿、宣肺透邪、解毒通络。对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疗效肯定。斯方的组方思路,仍以“表里双解”基本思想契合。解表用麻黄开泄腠理,清里用石膏、黄芩清气分。攻下用大黄、五苓散,使湿邪热毒从二便分消。这种宣肺透邪、清泄里热、利水祛湿的多路并进策略,正是刘河间“表里双解”思想的一种再现。从组方思路来看,从刘河间寒凉指导思想,到升降散、清肺排毒汤的学术脉络,本质都是“清热祛邪”都以“邪热致病”,围绕“清热、透邪、调气”形成环环递进,最终得以体系共识。我们从方剂归纳来说,刘河间的凉膈散(大黄、黄芩、黄连、薄荷等),是以“苦寒直清里热、辛凉透表”为逻辑,开创“清透结合”先河;杨栗山的升降散(蝉蜕、僵蚕、姜黄、大黄)药味虽然精简,但以“僵蚕、蝉蜕透热外出,大黄清热通便,姜黄行气活血”,形成了“清透、升降气机”的阶梯式层面,解决了热邪郁而不散癥结;清肺排毒汤则融合了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以麻桂透邪,芩连石膏清热,整整的一套“透、清、和”诸法,非常适合新冠的“湿、热、毒、瘀”交织病机,故得良效。看“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河间,确立“寒凉制火”的理论基础,
其“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学术思想,以及由此确立的“清热泻火”制方遣药原则,是中医理论、临床的重大革新,影响深远,尤其在规范热证辨证论治路径,适配新的疾病谱和扩展临床思路、路径方面,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