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千年以来,中医药是我国人民抗击疾病的有力武器,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近代以来,中医药作为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在抗击非典、H1N1流感、新冠肺炎等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了明显优势,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物质基础,优质药材、饮片的短缺,将直接限制中医药的应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药材用量激增会导致价格快速上涨,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对中药材行业、对中医药的正常使用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建立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已经制定了医药产品储备物资政策,各省(市、区)及计划单列市均有储备任务,中西药物各占50%,而中药以中药材为主。据了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储备的中药达到5亿元以上,仅上海市储备的药材价值就超5000万元。
2012年,政府部门开始规划建设中药材国家储备制度和中药材生产预警机制,以防止药材价格的剧烈波动。2015年,由工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2部门联合制订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加强中药材供应保障,依托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和中药材生产企业,完善国家中药材应急储备,确保应对重大灾情、疫情及突发事件的用药需求。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中药材战略储备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地方政府及企业尚未建立强烈的储备意识。我们应当重视这一问题,除积极推动战略储备政策落实外,应当予以调整、完善,五点建议如下:
为防止突发疫情造成中药材短缺问题,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超大城市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中药材战略储备库,并能自给自足;中药材资源短缺的大城市,也可根据情况建立储备库。
与既往静态的物理储备不同,应当采用中药材动态存储模式,保证药材定期循环,可探索建立储备单位轮换机制;应当根据所储备药材的特性,科学制定每种药材存储条件及年限,随用随补,保证库存最低储备量,同时防止药材/饮片长期存放而变质。
在存储量上应当根据所在城市人口数量,制定存储药材数量。根据当前疫情对中医药的需求程度,之前国家储备防疫物资(包括中西药品)按照城市人口数量进行储备的规模比例较小,中医药在疫情初期即进行广泛干预,中药材储备应适当提高比例,可增至5%--10%。例如2000万人口,可储备100万至200万人份的药材。
对于储备药材种类,建议以清热解毒、清热化湿类为主,具体药材品种名单由各地专业机构制定。
从管理角度,各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与工信、商务、医保部门联合,提供必要的政策配合,并筛选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储备库房,进行集中或分布式储备,定期监管、评估,并予以适当补贴。
在此轮长达两年的疫情中,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积极抗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联盟理事长张伯礼院士亲临一线,盟员单位也纷纷捐款赠药、出人出力,体现了中医药人的责任与担当。联盟致力于提高中药材质量与产量,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深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中药材作为战略物资的重要性,因此,联盟积极呼吁地方政府与中药企业建立特殊药材战略储备意识,倡导各企业勇担社会责任,协助政府开展相关工作,为维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