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吴以岭: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指导抗衰老研究增强生命动力
首页> 产业 > 正文

吴以岭: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指导抗衰老研究增强生命动力

来源:光明网2024-02-23 17:21

  近日,由河北以岭医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指导中药抗衰老评价技术与整合机制研究”正式启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当前我国最高级别的研发项目,“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是目前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领域唯一的专项。“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指导中药抗衰老评价技术与整合机制研究”项目,集合了吴以岭、张伯礼、程京、高天明、田金洲等5个院士团队,该项目以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为指导,揭示“肾精虚衰、元气亏虚、形神耗损”核心病机生物学基础,阐明补肾填精类方药干预衰老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探讨衰老机制组织器官差异化特征,开辟抗衰老防治老年病有效新途径。

  重新认识衰老: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

  衰老是人类难以避免的自然过程,如何延缓衰老,如何活过一百岁,是一个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话题。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接受专访,系统解答“人类如何抗衰老”。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帝王将相无一例外。秦始皇时期派遣徐福被出海采仙药,古今中外追求长生不老者前仆后继。抗衰老是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古老议题,也是21世纪世界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人人都怕老,在吴以岭院士看来,衰老涉及每一个人,人们都想健康的长寿、有尊严的长寿。长生不老并不现实,更重要的是老而不衰、寿而无疾。抗衰老研究主要针对两个问题,一是延缓衰老的进程,减少各种机能减退的速度。二是防治因衰老引起的各种老年性疾病。“现已确定近100种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老年痴呆等,都与年龄增长有关。然而,现在医学研究还很少从老龄化、衰老的角度展开,如果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对衰老防治和衰老所引发的系列影响人们健康和寿命的疾病,会有新的治疗策略。”

  吴以岭院士强调,“过去研究认为,衰老是自然发生,没办法干预,也不去干预。现在,世界上关于衰老的概念已改变。2018年公布的《国际疾病法典》中提到:衰老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这是对衰老从根本上的一个新认识。这就使我们对衰老进行重新研究和思考,并探索如何延缓衰老。”

  重新认识长寿:健康地享受自然寿命

  人类的自然寿命可以延长到多少岁?吴以岭院士认为,自然寿命是古人所说的“天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寿命可到120岁。在这一点上,中西医的研究是一样的,即人类自然寿命可达120岁。”

  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8.2岁,而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是日本84岁。“日本人均预期寿命距离最高自然寿命还有30多岁,中国还有40多岁。这是抗衰老要解决的问题——要让人们尽量地能够健康地享受自然寿命,古人的理想就是‘尽享天年,度百岁乃去’”。

  为何人类很难做到长寿?吴以岭院士认为,这是因为以往人们对衰老的机制以及衰老所引发疾病的防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衰老是一个整体衰老和系统衰老同步发生的过程。“从表面上看,会带来皮肤苍老、头发变白脱落,内在则是各种功能减退、各个系统发生病变,比如骨骼运动系统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肿瘤、免疫衰老,各类重大疾病都开始发生,这使人们不能够享受120岁的自然寿命。”

  定义衰老年龄:人的衰老从第一个鱼尾纹出现就开始

  衰老,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抗衰老,也不是女性所认为的护肤冻龄。

  《新青年抗衰老调查报告》指出,59.2%的人在20岁~30岁就对衰老产生焦虑。吴以岭院士证实,人的衰老从20岁、30岁就开始。“按照中医的说法,女性从35岁第一根白头发出现,第一个鱼尾纹出现,都意味着衰老的开始。你看不到内脏变化,但透过皮肤与毛发可以反映出衰老的过程。”

  女性天生爱美,重视皮肤的衰老,吴以岭院士表示理解。“但美容护肤品,改变的只是表面皮肤。从30岁以后,每年肌肉减少1/10,出现鱼尾纹、脸部下垂是面部肌肉松弛的缘故。光做皮肤美容不行,应内外兼治。”

  吴以岭院士指出,衰老一个主要原因是性激素的减少,会带来全身系列变化。“女性更年期以前,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比男性要低得多。但闭经以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突然升高10倍以上。40岁以后,从更年期到闭经,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急剧减少,体内环境剧烈变化,是许多重大疾病的窗口期。男性一般在50岁左右,一些重大疾病就会发生,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而50岁以后进入发病高峰期。”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家庭压力叠加,吴以岭院士指出,原先普遍认为50岁以后才会高发的疾病,现在发病时间已有所前移。古人提出“早衰”概念,早衰的特点是多病短寿。“有人30多岁得了心血管疾病、肿瘤,甚至脑梗,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人突然重病死亡,就是所谓多病短寿。”

  中医抗衰老研究: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在抗衰老领域有哪些理论支撑?

  吴以岭院士认为,可以用老百姓所熟悉的“精气神”来解答中医抗衰老理论核心。“看一个人是否衰老,精气神是最直观反映。什么是精气神?老百姓讲这个人很精神!精气神理论是抗衰老的一个核心理论,三四十岁工作压力大,回到家很劳累,感觉精力不足。其他人看到就觉得,这人不精神。”

  一个人“精气神好”,看似一句俗话,却道出了中医对生命本质的揭示,这也恰是中医抗衰老理论的核心。“精”是生命的产生。吴以岭院士进一步解释道,“两精相搏谓之神,父母之间的结合,受精卵的形成就是生命的开始。2000年以前中医就认识到了‘精’,提出‘精藏于肾’,肾精的虚衰,影响到人的生、长、壮、老、已(死亡)全过程。”“气”是信息与能量,也是人体的调控机制,中医认为具有温煦充养、防御卫护等机制。狭义的“神”是指人脑的功能,广义的“神”,则是指生命的外在表现。“肾精亏虚是衰老发生的根本,元气亏虚是衰老发生的关键,形神虚损是衰老的表现。我们把‘精气神’理论确定为抗衰老研究的理论指导,然后从这个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精是生命起源,气是生命动力,神是生命体现。”

  吴以岭院士强调,“运用中医抗衰老,并提倡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预防因自身精气神不足、肾精亏虚、元气亏虚而导致生命过早的衰老。这里面还包括全身衰老、系统衰老、疾病防治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下,吴以岭院士带领专家团队在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的指导下,传承创新研发了相关抗衰老药物——八子补肾胶囊,降低甲基化年龄。甲基化年龄,是世界上被用来预测生理年龄,评价器官系统的衰老和疾病的一种公认的方法。“甲基化年龄是指人的生理年龄,和你的生物学年龄是分开的。一个30岁的人看起来像20多岁,生理年龄很年轻,一个80岁的人看上去像60岁,那他的寿命必然会长。甲基化年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吴以岭院士表示,目前实验研究发现应用抗衰老药物八子补肾胶囊以后,实验动物甲基化年龄对应人类生理年龄可从50岁年轻到35岁,减缓了衰老的进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专家论证一致认为:“首次构建了基于气络学说的精气神理论,形成抗衰老研究的新思路;研制了专利中药八子补肾胶囊,具有补肾填精、燮理阴阳、温扶元气、充养形神的抗衰老功效,有望成为中医药抗衰老的代表中成药。这些研究将传统中医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中医药抗衰老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产生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缓衰老常识:记住生活方式“十六字”

  普通人如何快速入门做好衰老管理?吴以岭院士建议,从发现第一根白头发出现开始,就要学会预防衰老,学会放松压力,注意饮食和健康起居,要做到《黄帝内经》中提及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这十六个字。吴以岭院士表示,“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这16个字和‘精气神’的相关理论,而且按照这些健康长寿的生命规律适当地调理,我想健康百岁不是梦。”(刘杨)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参与式”打卡博物馆,在文物的静默中寻找共鸣

  •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加载更多